介紹苗族文化,苗族的文化特色

2022-01-01 08:42:55 字數 5074 閱讀 2923

1樓:下魚不愁大頭

哦!!!我也很感興趣哦.興趣起源於仙劍

苗族的文化特色

2樓:nm牛虻

1、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二工作隊經過實地考察,對各地苗語的構詞大致相同,而語音不同的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後,將苗語劃分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和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

2、20世紀初,一些苗族知識分子為發展苗族文化教育,創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創制的方塊苗文、石啟貴創制的速記苗文,貴州鬆桃龍紹華運用國際音標編制的苗文課本,等等。一些外國傳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也創制了一些苗文。

3、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物件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樹、竹、山岩、橋等。在雲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當農作物抽穗時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農作物豐收,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遺蹟。

4、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髮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

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

5、苗族有兩種姓氏,一種是苗姓,一種是漢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漢姓是後來輸入的。因為過去苗族沒有文字書寫自己的苗姓,只用漢字書寫漢姓,以致使人誤認為只有漢姓,而不知有苗姓。

在未使用「漢姓」之前,苗族內部早有自己區分血緣宗親和族系的「苗姓」。

擴充套件資料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遊地的靈魂,也是構成旅遊吸引力的核心要素。西江苗寨之所以能夠發展旅遊業,最顯而易見和最富有吸引力的核心資源,就是由上千棟木構吊腳樓依山就勢構成的村落景觀,以及蘊含在村落裡面的苗族優秀傳統文化。

西江苗寨歷來以稻作農業為主要生計方式,村民謀生,以種植水稻為主,燒荒種小米次之,農閒時上山打獵以彌補肉食的不足。改革開放以前,農業在西江苗寨佔據主導地位。改革開放後,西江苗寨開始零星出現各種經營商戶。

到2023年,整個村寨僅有10戶人家從事商業經營,20來戶人家從事刺繡品加工,跟全國眾多的民族村寨一樣,生計單

一、經濟薄弱,沒有任何現代產業作為發展基礎。自2023年旅遊開發以來,無論在景觀景點打造、旅遊文化產品供給、還是營銷策略上,都緊緊以苗族文化為引領。

3樓:乘槎者

苗族歷史悠久,是我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四川、廣西、湖北、海南等省區。貴州的苗族共360多萬人,佔全國苗族人口的一半以上,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最為集中。 人們通常把世界民族分為兩大經濟文化型別,一類是農耕民族的田園文化,另一類是遊牧民族的「馬背上文化」。

然而卻常常忽視第三種文化型別的存在,那就是介於兩者之間「既耕且遊」的民族。苗族由於政治、經濟等種種原因,歷來有不斷遷徙的習俗,以遷徙求生存,求發展。但苗族又與遊牧民族不同,他們以農耕為業,遷到一個地方,總要在那裡駐足一段時間,男耕女織,養精蓄銳,然後再告別舊的家園,又遷到另一個地方,去建設一個新的家園。

他們從黃河流域遷到長江流域,遍佈湘、鄂、川、黔、滇、桂各省區,還渡海到達海南,甚至越過國境進入東南亞。幾百萬人在大地上流動,這確實是一大壯舉。?

儘管他們越走越遠,越走越分散,但文化傳統並不曾丟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由母文化演繹成多種子文化,形成了一個龐大而複雜的文化系統。拿服飾來說,如果其他民族以某種服飾作標識的話,那麼,苗族是以多種服飾來做文化符號的。

《中國苗族服飾圖志》就列有173種。每逢節日,裙角飄動,銀飾丁當,蔚為壯觀。這些不同的「亞族群」符號,產生於特定的文化生態環境,有與之相對應的不同的方言土語,有不盡相同的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及群體組合。

可能是由於長期遷徙、融合的原因,苗族的語言特別複雜,分為三大方言、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但都同屬於苗瑤語族苗語支。在貴州的民族節日中,苗族節日約佔總數的60%以上,這是地域分散、習俗不一的結果。「跳花」一類節日集會最為普遍,內容大同小異,都是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動,但時間、形式、稱呼就不同,有的叫「跳場」、「跳月」、「跳洞」、「跳年」;有的叫「玩花坡」、「坐花場」、「跳花場」;有的叫「蘆笙節」、「爬山節」、「趕秋坡」;有的則叫「姊妹節」、「鬧衝」等等。

苗族過苗年,貴陽、黃平、鬆桃等地過「四月八」,清水江流域則過龍舟節,黔東南苗族在鼓社節祭祖,此外還有迎雷節、鬥牛節、祭樹節、殺魚節、招龍節等等。

苗族歌舞豐富多彩。歌有古歌、遊方歌、飛歌、酒歌、喪歌、祭祀歌諸種,以古歌、飛歌最具特色。苗族樂器蘆笙、嗩吶、木鼓、筒、姊妹簫、木葉等別有韻味。

舞蹈最有代表性的是蘆笙舞,包括蘆笙排舞,蘆笙圓舞、蘆笙四方舞、蘆笙導舞、蘆笙群舞、蘆笙莽筒舞、蘆笙鼓舞等。這些舞種歷史悠久,傳承性強,普及面大,參加的人多,保留了許多原始、古樸的特徵,如注重節奏感,強調步伐整齊,群體性極強。成百上千的人在一起跳,動作卻驚人的一致,表現出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

苗族競技性的舞蹈,有蘆笙雙人舞、連環套吹蘆笙舞、滾山珠等。苗族文化有巨大的歷史穿透力。苗族古歌,以詩的語言世代傳承,把幾千年的歷史串聯起來,從原始走到現代。

六枝梭戛的苗族,至今保持著近乎原始的社會結構、生態環境、古老工藝和文化習俗,引起國內外的關注,在那裡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文化生態博物館。

雷山西江的「千家苗寨」,苗家吊腳樓層層疊疊,氣勢恢弘,還有古老的「鼓社」組織,神祕之門還沒有真正開啟。

4樓:ann兔崽子

黔東南苗族服

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儲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

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製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係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豔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

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複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

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她們的衣服特別的的精細精美色彩鮮豔不說還圖案多樣真的好漂亮呀!

苗族服飾分為童裝,**和**。苗族**的色彩和裝飾較單調,不及**鮮豔與豐富。**又有便裝與盛裝之分。

便裝是平時穿著的服裝,其色彩花樣及裝飾不及節慶時結婚時穿的盛裝鮮豔。

如果說銀飾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標誌,那麼服飾則代表著苗家人獨特的藝術作品。《辭海》裡記載「苗繡已同代表著苗家刺繡最高水平的湘繡、蘇繡、蜀繡、粵繡一同並列收入。」苗族刺繡、服飾正如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稱讚的:

「苗女刺繡巧奪天工,湘繡蘇繡比之難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業開發和前景。

苗族服飾以奪目的色彩、繁複的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苗族服飾圖案承載了傳承本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從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達功能。由於歷史的久遠,這些圖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傳達的特定含義也蒙上了神祕的色彩,無法完全解讀,這也是苗族服飾圖案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苗族服飾圖案是件隨著苗族服裝服飾發展起來的裝飾藝術,至今仍應用於日常的服飾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相結合的特點,被賦予了繼承民族傳統、紀念祖先和傳承祖訓等豐富多彩的內涵和意義,這些圖案背後的意義和由來代表著苗族人民的感性經驗和對客觀世界的解釋。苗族服飾,歷史悠久。由於歷史的原因,苗族服飾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記載。

但從苗族服飾圖案符號所代表的文化內涵看,苗族服飾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雖然苗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學,但僅憑強烈的認同感,靠世代口傳身授,將流傳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遷徙漂泊的路線等點滴無遺地融進服飾文化當中,也一針一線繡進衣冠服飾,世代「穿」承,永不忘懷,因而,苗族服飾被譽為「無字史書」和穿在身上的「史書」。

「嘔欠嘎給希」——升底繡花衣是白洗式苗族服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圖案,由「嘔欠字」和「嘔欠閃」兩種型別組成,漢澤「紅繡花花」和「暗底暗花衣」。二者背塊均無刺繡,其他紋樣與「嘔欠嘎給希」相同。但服飾花紋圖案變化最多的是「拋功撥」——袖花,其圖案主要以各種幾何圖形佈局,在不同的幾何圖形中,繡上各種花紋,組成許多不同名稱的「拋功撥」——袖花。

如「拋學嘯稜」,漢意為「綾銷紅朵花」;「拋西勒拉學稜」,漢意為「小紅朵蛇皮花」;「拋補追歸」;漢意為「雞菌花朵」;「拋刀麼」,漢譯為「樹梢花朵」;「拋趕枝呵」,漢譯為「蕨枝花朵」;「拋趕玖」,漢譯為「針針花朵」;其花又稱之為「拋趕旺」;漢譯為「包谷花」;「拋聲給學玖丟嘎」,漢譯為「十六勾勾蠶花朵」;「拋所戈遊」,漢譯為「小四朵紅花」;「拋所戈說」,漢譯「大四朵紅花」;「拋寶利學」,漢譯為「浮漂紅花朵」等四十餘種服飾圖案組成。

這也是苗族服飾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書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製,一直到最後繪圖繡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繡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說到「服」,不得不想到「飾」。

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髮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髮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製著二龍戲珠、蝴蝶探花、丹鳳朝陽、百鳥朝鳳、游魚戲水 苗族銀飾

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製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

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隻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繡,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

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在距西江千戶苗寨不足10公里的麻料,控拜,烏高。

是苗族遠近聞名的銀飾之鄉,其中以麻料最為專業,其百分之85的都是銀匠,傳說,其寨的李姓家族便是唐朝時期的苗族國家「南紹王國」的王室銀器局之後。

苗族的文化特色

1 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二工作隊經過實地考察,對各地苗語的構詞大致相同,而語音不同的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後,將苗語劃分為三大方言,即 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和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2 20世紀初,一些苗族知識分子為發展苗族文化教育,創制了一...

用簡短的話介紹苗族,用簡短的話介紹苗族20字

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在服飾 節慶 婚嫁 喪葬 娛樂 禮節 禁忌 飲食等內方面,容形成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 盛裝 僅插在髮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 大領 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

苗族姑娘編織的圍腰有哪些特色,苗族的服飾特色是什麼

苗族姑娘在編織圍腰時,大都採用通經斷緯的手法。經線一般用單一的白線或藍線。黑色緯線則用彩色絲線棉線。動手編織時,先用竹片拔起或壓住一部分經線,再用梭子將綵線按紋樣數紗穿出,反覆編低而成,這種苗錦正面有花,背面無花,紋樣主次分明,絢麗奪目。這種織法速度緩慢,一件七十公分的圍腰,往往要花幾個月的時間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