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訓練新兵,古代的士兵是怎麼訓練的

2022-01-07 20:58:51 字數 4518 閱讀 5184

1樓:璩秋梵昶

古代有一點和今天一模一樣的訓練,就是新兵要從佇列訓練開始,佇列訓練中培養部隊堅決服從命令的良好軍風,真正做到令行禁止,軍令如山;以佇列訓練為基礎,方能訓練各種戰術配合,訓練各種陣法的排列、演化。古代常以各級將領和各部分兵士不同的旗色、服色、徽章作為區分隊伍行列的標幟。雖然佇列訓練的內容並不複雜,但它是各種訓練的基礎,所以兵令歷來要求十分嚴格。

訓練時有非令而進退者,要按違犯訓練條例論罪。而且同行的伍長不督促教練,也要受同樣的處罰。

無論是使用刀槍,還是爬城越險,都需要良好的體力和靈活的身手。兵士入伍之後荷重物練身力達到增強體力的效果。每一種兵器都需要平時刻苦練出一身武藝。

弓箭為諸兵器之首。宋代軍隊全軍「二分習弓,六分習弩,餘二分習槍牌,拳術也是軍隊教戰的一個傳統專案,戰場上,如果萬一失掉或損壞了手中的**,必然要與敵人手搏拳法的高低就有了十分明顯的作用

2樓:霞飛飛

「打熬體力、練習戰技、操演陣形。 ---- 古代士兵打熬體力的方式,和現代有所不同,並不練習負重跑什麼的,而是練石鎖,砸木樁什麼的。 也就是說,練習上更注重力量,而不是耐力。

---- 練習戰技,也就是練習刀弓等**的使用技巧,有打樁(打靶)的單人練習,也有兩人一組的對練。 ---- 操...」

古代的士兵是怎麼訓練的

3樓:淺羽皆人

古代軍事訓練制度萌芽於原始社會末期,初創於奴隸制國家夏王朝。在奴隸制國家階段,軍事訓練側重於一般士兵的整體作戰學習,多通過田獵形式進行。西周起至春秋戰國,還出現了貴族子弟的軍事教育學校。

秦朝至隋唐這一階段全面確立和鞏固了各項軍事教育訓練制度的規範化、法令化制度。宋至清走向成熟。

北宋以前,中國古代一直把使用弓箭刀矛等冷兵器的技術操練作為軍事訓練的主要內容。宋朝開始將火器技術發明運用於戰爭實踐。隨著火器技術的不斷完善,軍隊的火器裝備也不斷增加,至明初永樂年間,終於產生了專習槍炮的新兵種——神機營。

隨著明朝京軍三大營制和京操制度的建立,三大營進行協同作戰訓練的佈陣新原則的提出,使中國古代軍事訓練的內容,在使用火銃之後民生了第一次重大變革。至清末,洋務運動的興真,洋務派開始建立近代軍火工業,購置和製造槍炮、艦船,聘請外國教官,引進西洋操典,訓練軍隊,廢除科舉,舉辦學堂,建立近代陸軍和海軍,改革官制、軍制,初步實現了從封建軍事教育訓練制度向近代軍事教育訓練制度的過渡。

各朝代的軍事訓練不盡相同。舉一些例子:

秦朝和西漢的地方軍隊是各郡國的材官、騎士、輕車、樓船,他們的兵種區分為步兵、騎兵、車兵和水兵。四種地方軍隊訓練的基本專案都是下列三類:體力訓練、發射弓弩技能的訓練和行列佔陣的操演。

隋及唐前期,府兵是最重要的武裝力量。府兵在**禁軍和地方駐軍中處於骨幹地位,在邊防軍中也佔很大比例。府兵實行世兵制,軍人在府,家屬隨軍。

隋開皇十年規定,府兵可以以戶為單位,按均田法分得一定土地,府兵除定期到驃騎府和車騎府集中訓練和上番、同徵外,平時可放歸鄉里,忙時務農,閒時訓練,由是形成了府兵農閒分散訓練的制度。府兵農閒時的訓練課目多是習射。府兵習射,不僅要求提高命中率,還要求增強為膂力。

當時選拔力士,要求能引弓240斤,臂張弩射遠達230步,四發二中;單弓弩射遠達160步,四發二中。

清朝時,八旗兵是一支以騎兵為主、步騎結合且包換火器部隊、雲梯兵、藤牌兵等多兵種的部隊。由於是嫡系部隊,清統治者對這支部隊格外重視,為其制訂了一系列有關軍事教育訓練的規章制度。八旗官兵的日常訓練主要是練習步射、騎射和槍、炮的射擊,以及步圍、陣法,並有分操、合操、大會操、大閱制度。

京師禁旅八旗各部隊中,兩翼前鋒營、上三旗親軍營、八旗護軍營、驍騎營官兵,都習騎射,步軍營則專習步射。健銳營主要訓練雲梯,兼習鳥槍、水戰,以及馬步射、鞭刀等藝。內火器營變相剝削操練鳥槍、子母炮,外火器營主要營習鳥槍、水戰。

漢軍驍騎營下置鳥槍營、炮營、護炮藤牌營。這些營兵除習騎射外,主要是操槍、炮和藤牌技術。京師禁旅八旗各部隊的訓練,每年按季合操四次。

其中:上三旗親軍營,每月兩天訓練騎射,四天訓練步射。驍騎營,每月六天習射,由都統以一各官親臨督導訓練。

每年擐甲習步射四次。前鋒營,每月初

二、初六、十

一、十六、二十

一、二十六習步射,每月初

九、十四、十

九、二十九共四天練習鳥槍。內火器營每月六天習步射、六天習騎射。

4樓:匿名使用者

打熬體力、練習戰技、操演陣形。

----

古代士兵打熬體力的方式,和現代有所不同,並不練習負重跑什麼的,而是練石鎖,砸木樁什麼的。

也就是說,練習上更注重力量,而不是耐力。

----

練習戰技,也就是練習刀弓等**的使用技巧,有打樁(打靶)的單人練習,也有兩人一組的對練。

----

操演陣形,看起來和現代練佇列類似,但目的和要求很不一樣,現代佇列練的是紀律性,古代那是真練陣形的,而且變化比現代的佇列多得多,但是要求卻不高,像整隊時間,站位準確,要求都是比較低的(畢竟古代士兵大多文盲,要求高了很難做到)

----

而這三種練習,首重戰技,次要體力,最後才是陣列。

這和這三種練習的效率是有很大關係的,戰技這東西練的最快(其實只是校場上看起來成型快,實際上陣作戰嘛...)

體力次之,陣列最慢。

----

其實吧,古代大多數時期,士兵都是不怎麼訓練的,畢竟訓練士兵需要消耗錢糧(你讓士兵運動,就得讓他們吃飽飯吧?),所以大多人不願意訓練士兵,即便是戰時,也多是招募有底子的人當兵,極少有認真訓練新兵的。

大多數士兵,都是直接上陣,在實戰中提升的實力,訓練真的少有。

以前的軍營是如何訓練士兵的?

5樓:索索圖老師

要說古代軍營的訓練方式,那時有很多種的,但是大多數是根據當時的**裝備,戰法戰術來操練,但是具體是怎麼操練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其實在古代練兵還是現在的現代化練兵,都是有一定的共通性的。首先都是要鍛鍊體力,強健體魄,但是在練習上更側重於力量,而不是耐力。現在軍隊會練習一些負重長跑之類的鍛鍊耐力的專案,而在古代更多是,舉石鎖,砸木樁。

練習戰鬥技巧,現在我們部隊所練習的是槍法,格鬥術。在古代同樣要練習刀槍棍棒,像刀術,箭術等等。

操練陣型,這個陣型和咱們現在的可不一樣,現在我們的陣型是要求美觀,可是在古代冷兵器時代,陣型是要打仗用的。像我們所熟知的,馬其頓方陣,羅馬方陣,大秦鐵弩陣,八卦陣,一字長蛇陣,騎兵陣等,變化非常的多,但是並不會像我們電視劇裡看到的那麼整齊,畢竟是打仗,不會要求美觀。

這些練兵方式其實和現在的練兵是很相近的,都是根據當代的作戰要求而制定的,在古代是冷兵器作戰,而冷兵器,最重要的就是力量,單兵了巨大的力量,士兵才能極大的提高存活率。而集團性作戰主要看的是作戰陣型,因為古代作戰是兩個陣型的對撞,就看誰的士兵力氣大,誰的陣法高。

以上就是古代人的練兵方法。

6樓:匿名使用者

當兵之初,先是新兵訓練三個月。其實也就是佇列訓練,軍體拳,射擊訓練等。訓練強度確實大,有時候夜裡也要去拉練訓練。

三個月訓練完畢,就要分配下連隊,其實在這三個月中根據訓練情況基本每人分到那裡,做什麼,都會根據本人特長,表現,實際需要確定。90年代初時候軍營伙食還不是很好。北方駐地的軍營長吃麵,南方兵都不習慣。

當然要是當時炊事兵也是比較愜意的事情。

炊事兵除了做飯,有時候也需要養豬,其實還是挺忙的。菜都是自己種的,米麵**的也不錯。每個連隊都有菜地,訓練完了就是種菜。

7樓:愛八卦的小盆友

以前的軍營雖然專案沒有現代軍營多但是訓練也是非常嚴格的,一般訓練士兵格鬥、弓箭和摔跤等等。

8樓:高中晴晴老師

這個大多可能就是扎馬步,騎馬,射箭等等,畢竟這些士兵是要上戰場的,這些也是他們必備的技能。

9樓:雪菲菲

以前軍營訓練,一是訓練其聽從號角口令的反應能力,二是陣法武力的比拼和考量。

10樓:麥穗聊生活

在古代的軍營,想要訓練士兵應該也是會從很多方面著手,一個是士兵的士氣,另一個是像聽號角,身體素質等各個方面。

11樓:阿藍阿嵐

大致有這幾種:佇列(陣法);格鬥(徒手及持械)及摔跤; 弓箭(包括弩); 舉重(一般是耍石鎖); .馬術(騎兵);如是外軍,還有投擲標槍。

12樓:小巴兔

以前應該也是集體的訓練這些士兵告訴他們怎麼用**怎麼打敵人的,還有用稻草人當人來練習。

13樓:11熊

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軍營訓練士兵都是為了他們能夠更好的保家衛國,所以訓練的東西基本都差不多。

14樓:生活百味屋

應該是訓練前將軍吹口令,看士兵集合的速度和能力,然後練習排兵佈陣,兩個兩個士兵一組,練習使用刀槍和盾牌。

15樓:啊羨

士兵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出來的,對於那些精兵強將,一般也是,在冬天和夏天去練

16樓:木木夕超級凶

以前的軍營應該是採取大面積的綜合訓練法,有主教官在前指揮,走方陣,即排兵佈陣,然後訓練使用刀槍和盾牌的能力

17樓:

舉石鎖,打木樁,打把對練,陣型演練

古代近代戰爭打頭陣衝鋒的士兵無論勝負死亡率是不是都

不是,古代戰爭打頭陣衝鋒都是精銳,戰鬥力強,死亡率低 古代打仗將領衝在最前面為什麼還能不容易戰死?事實上是,將軍一定會參加戰鬥的,但是不一定會衝上去打架,就是衝也是必不得已時候或者是將軍的個人喜好 所謂的叫陣單挑,也是我們老祖宗發明的,將軍們一般也不會應允,就是真的單挑起來也是兩位將軍的雅興。在西方...

古代是如何製造鼎的 詳細點行嗎,古代是如何製造鼎的 詳細點行嗎?

找到銅礦石後冶煉成為銅錠,然後做出定的模型,再把銅錠高溫熔化,澆鑄到做好的模型中,待冷卻後鼎就成了。古代用的鼎具體是幹什麼用的 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製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即是由釜 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鼎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

古代王族死後叫什麼,古代那些王族的稱呼是怎麼樣的?

古人十分注重生活的細節,在關乎生死的細節上尤其重視。身份不同的人死去,都會有不同的叫法。身份相同死法不同,叫法也是不一樣的。那麼,古代說 死 到底有多講究?帝王叫崩,諸侯叫薨,平民又叫什麼呢?翻開古籍我們會發現,民間關於 死 的叫法,比我們想象中還要多,其間的差異源於身份 性別 年齡 死法等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