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從張衡以後,中國古人就不再研究地動儀,轉而研究天文儀器了

2022-06-08 02:40:15 字數 5550 閱讀 3151

1樓:魚魚愛射手峰

地動儀和水運儀象臺至少有兩大不同:首先,一個測地一個測天,此外,流傳的載體非常不一樣,地動儀只有後漢書《張衡傳》裡區區196個字,所以各國學者從196個字裡邊開發出多種不同的復原方案,但水運儀象臺不同,儘管原物已經滅失了,但它流傳下來有非常豐富的**載體,我們能比較精準地把它複製出來。

為什麼從張衡以後,中國古人就不再研究地動儀,轉而研究天文儀器了?因為天文學太重要了。

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做「觀象授時」,只有把星象的位置和它的運動規律精確地測定之後,才能把曆法做得很準,老百姓根據政權頒佈的歷法指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按照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天人合一」或者叫「天人交感」,一個政權要上應天時,受命於天,所以,如果天象有一點點變化,比如說有超新星或客星出現了,就要研究這客星出現在哪個星宿、哪個星座,應該怎麼辦等等。

公元13世紀初。成吉思汗率蒙古大軍西征的時候,他身邊有很多謀士,包括天文學家。有來自西域的天文學家跟他說,大汗,今年5月有一次月食,您注意**,看看能給我們什麼警示。

但是,他身邊還有另一位來自中原的天文學家耶律楚材,他是契丹貴族的後裔,精通中原的天文學。耶律楚材說,不對,大汗,經過我推算,今年5月不會發生月食,明年的10月會發生月食。大汗就很感興趣,那我們就等等看。

在中國古代,不但天文學家關心天象變化,執政者也很關心。當然,他們認為的「天人合

一、天人交感」,用我們今天科學的眼光來看是一種迷信,但在當時,確實是通行的、大家深信不疑的一種宇宙觀。其實,我們走到今天,都是古人一點一滴積累的結果。套用牛頓的話說,我們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我們如果不好好了解前人,我們也沒法去面向未來。

2樓:哈哈哈

因為人們對宇宙無窮無盡產生了好奇,認為他們在地面已經做足了基礎

3樓:幾碗粥啊

張衡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天文學家,他做了太史令以後,製造了個叫做渾象 天文儀器。渾象是用來觀測星象、確定節氣和了解其他天文現象的。隨後,張衡研究**現象,又發明了觀測**的地動儀。

東漢時,我國經常發生**。人們缺乏自然科學知識,以為**是上天懲戒黎民百姓的徵兆。張衡則認為震是一種自然災害,人們應當研究**的規律,以預防災害的發生,地動儀就是 了充分掌握**的情報而發明的。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記錄**的儀器,歐洲在公元2023年才製造 b類似的儀器,張衡比他們早1700多年。

4樓:大碗寬面

可能是人們想要對天空也有所瞭解,比較好奇

5樓:

當對地面有一定了解以後,對未知的天空抱有了更多的好奇

6樓:我好餓呀

因為當時的人們已經滿足了張衡的地動儀,從而對無垠的宇宙產生了興趣

7樓:分享有趣的世界

因為那個時候中國**比較頻繁

8樓:0630是你

科技一直向著未知領域去發展

9樓:大長腿黑呀

因為人們覺得自己已經瞭解到地上的所有事情所以說,對於地上的渴求度降低了。

10樓:最美沃爾沃

因為地動儀已經滿足了當時人們對地面探索的願望,從而像更遠的天空進行探索

11樓:小魚遊呀遊呀

因為天文是我們探索太空的未知的世界

張衡生平事蹟及簡介

12樓:那個閃電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 (科聖)。

13樓:匿名使用者

張衡(78-139),字平子,漢族,

14樓:匿名使用者

),字平子。漢族,

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15樓:紫氣東來令東來

張衡,自平子,東漢時期發明了地動儀,可****的發生。生於公元78,年死於公元139年。

張衡都發明瞭什麼

16樓: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擴充套件資料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係。

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準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裡鼓車、飛行數裡的木鳥等等。此外,在曆法方面也有所研究。

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參考資料人民網-張衡地動儀到底長啥樣

17樓:阿沾愛生活

1、發明地動儀

早在公元132年,張衡就研發了世界上最早的震後測量儀器,名叫候風地動儀。據後漢書記載,儀器整體由銅製成呈圓形頂端凸起,直徑大概有八尺。

外圍還用各種文字鳥獸圖案來裝飾,也很像當時的酒杯,儀器內有八個柱子,安裝驅動機關,儀器外有八條含著銅珠的龍,位居八方,每條龍下都有蟾蜍**發生後,相應方向的龍珠便墜落,被蟾蜍之口所接。

2、改進渾天儀

早在西漢時期,耿壽昌就製造出了渾天儀,張衡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使得渾天儀更加精準。

張衡改進的渾天儀整體是一個直徑大概四尺多的銅球,在球上刻著二十四節氣、南北極、二十八星宿以及黃赤道等元素,形成了渾象(和現在天球儀類似),通過機械裝置,來連線漏壺和渾象,就可以用漏壺的流水來運轉渾象,就可以得到天體運動,時令節氣的規律。

3、發明瑞輪莢

瑞輪莢是一個自動日曆,張衡是模仿了冥莢(傳說中一種神樹)來製作它的,以流水來驅動,每月從初一到滿月每天會現出葉子一片,之後從滿月到月末,每天又會收葉子一片,迴圈往復。

4、發明指南車

張衡所發明的指南車通過齒輪傳動來運轉,雙輪獨轅,齒輪系統在車廂內可自動離合,車廂外有一個木頭人,無論車子朝哪走,木人的手臂都向南。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

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18樓:叫那個不知道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渾天儀,地動儀,侯風儀,獨飛木雕,土圭(日影器)、活動日曆等,最著名的是地動儀。

關於地動儀的結構,流行的有兩個版本:王振鐸模型,即「都柱」是一個類似倒置酒瓶狀的圓柱體,控制龍口的機關在「都柱」周圍。這一種模型已被基本否定。

另一種模型由**局馮銳提出,即「都柱」是懸垂擺(見袁巨集《後漢紀》),

擺下方有一個小球,球位於「米」字形滑道交匯處(即《後漢書·張衡傳》中所說的「關」),**時,「都柱」撥動小球,小球擊發控制龍口的機關,使龍口張開。另外,馮銳模型還把蟾蜍由面向樽體改為背向樽體並充當儀器的腳。該模型經模擬測試,結果與歷史記載吻合。

張衡在創作了渾天儀之後曾寫過一篇文章。此文全文已佚。只是在樑代劉昭注《後漢書·律曆志》時作了大段引述而使之傳世。

劉昭注中把這段文字標題為《張衡渾儀》。稱之為「渾儀」可能是劉昭所作的一種簡化。在古代,儀器的定名並不嚴格。

雖然後世將「渾儀」一詞規範為專指觀測儀器,但在隋、唐以前,「渾儀」也可用於表演儀器。

擴充套件資料

張衡掌握高明的機械技術,據傳他當時還製做過兩件神奇的器物。一件是有三個輪子的機械,可以自轉;一件是一隻木雕,能在天上飛翔。

關於木雕,《墨子· 魯問》就有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列子·湯問》和《韓非子·外儲說》都記載說,墨子本人也造過能飛的木鳶。這些木鵲或木鳶大概是一種鳥狀的風箏。不可能是其他裝有動力機的、如今日飛機之類的飛行器。

因為當時還不可能有連續執行一日乃至三日之久的動力機。張衡的木雕,大概也是一種風箏。

不過,北宋類書《太平御覽·工藝部九》引《文士傳》中一段記載說:「張衡嘗作木鳥,假以羽翮,腹中施機,能飛數裡。」這裡說到「腹中施機」,而且「能飛數裡」,因此,過去有的作者認為是一種飛機類的飛行器。

但裝在飛行器上的動力機必須重量足夠輕而馬力足夠大,並且還要求飛行器本身具有一定的適宜起飛上升的形狀等等,這些條件在張衡時代沒有一條是能做得到的。所以,張衡的木雕即使真的「腹中施機」,那麼,這種機也不會是動力機,而是一種裝在風箏上用線控制飛行的操縱機構。

19樓:傅豆蕾他爸看社會

地動儀。陽嘉元年(公元132年),東漢的科學家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成為了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它的正式名稱叫候風地動儀,它不是一個能夠****的神器,只是一個馬後炮,負責**的監測工作。

據《後漢書》記載漢順帝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張衡的地動儀監測出有**發生,但是位於洛陽的人們毫無感覺,紛紛指責地動儀不靈驗。但萬萬沒有想到幾天後,距離洛陽一千多公里的隴西有人來報告,說隴西當地發生了大**,這時候人們才將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奉為神物,發明者張衡也一炮走紅。

擴充套件資料

地動儀無法記錄發震時刻,更無法記錄震級。因此,從現代**學的角度來看,候風地動儀並不能記錄**,不是**儀。一些科技史著作聲稱,張衡在公元132年製造的「候風地動儀」能夠準確記錄**,比西方第一臺**儀(由義大利人路吉·帕米里製造於2023年)早了1700多年。

也有些材料說,候風地動儀可以「****」。

地動儀全稱候風地動儀,呈鼓狀,上面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面鑄有一條惟妙惟肖的龍,龍頭朝下,口含銅珠。龍頭相對應的下面有八個蟾蜍,張著大嘴,昂頭向上。地動儀內有一根銅質柱子,柱子上有機關與龍相連。

某個地方發生**,震動地動儀內銅柱,銅珠帶動機關,龍口就會吐下銅珠。在張衡發明了什麼中地動儀也是最為著名的。

為什麼中國古人寫詩特別喜歡寫自然之景,有哪三點原因

讀的多了你就會發現,偉大的詩人往往是仕途不得志的,有一些得意的,他的代表作往往也是失意時所作,古人生活的條條框框很多,寫詩就成了抒發感情排解寂寞的好辦法.作品中如果要寫人寫政治,那顧慮就更多了,於是山水,田園這些題材就成了詩人或者抒發感情,或者表達理想的最佳選擇.我國古代詩歌中描寫自然景物的詩句有哪...

中國古人洞房花燭之夜,為什麼一定要在床頭放一塊手帕

眾所周知女子在古代是非常注重清白名譽的,有一個規定就是專門檢查女子婚前的清白,就是洞房花燭夜床前放一個白手帕,作用就是用來檢查女子的清白之身,如果沒有落紅,那麼這個女的就說明不守婦道,嚴重可能會被趕出夫家。古代女子的貞潔被視為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可以說是 頭可斷,血可流,貞潔不能丟 所以,在女子出嫁...

為什麼中國古建築多為木製,為什麼中國古建築是木製的而不是石頭的?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總是要焚燬一些宮殿,重新建築自己的宮殿。不僅要建造自己的皇宮,還得建好陵園和其它行宮之類的建築。這麼繁重的工作只有木質結構在短暫的執政時期才能完成,況且,除了皇帝,還有多少人在迫切地需要這樣的政績!中國人素來講究輕盈飄逸,頑石 一類東西只可作墊腳 鋪路之用。長期形成的建築風格也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