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和春秋時期,大夫和國君關係的區別,和變化

2022-06-09 08:50:11 字數 6160 閱讀 3003

1樓:時間的切面

司馬光在《資質通鑑》的開篇就向封建統治者揭示了維繫封建統治的最重要的工具:森嚴的等級制度。在春秋戰國,與周天子匹配的地域是天下 與諸侯匹配的地域是國 與大夫匹配的地域是家。

周天分封天下諸侯,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內分配一定的土地來養活大夫。大夫就為諸侯處理國政。這是春秋時期的格局,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就是三家分晉,並且周天子將這三家封為了諸侯。

這就使得春秋時期的分封制度開始瓦解,雖然大夫和諸侯關係表面上差不多,但是實際上已經有了差別,那就是大夫已經可以代替諸侯,成為新的諸侯了。

2樓:瀚海殘陽血

雖然不是很形象,但就這樣打個比方,國君相當於一家大集團的老闆,集團下有好幾個子公司,這些子公司國君一個人管不過來,就一家派一個經理(大夫)去,這家子公司以後就歸你大夫所有了當然你有的只是執行權和一部分的所有權,其他絕大部分的所有權還在我國君手裡,這家子公司我就不過問了,你只要按時把分紅利潤給我交上來就行,當然這家子公司也不完全算你的,萬一以後我跟其他集團(國)拼時,你得該出錢地兒出錢,該出力地兒出力。大概就這情況,雖然有些不形象。

3樓:

好吧這是周朝的分封制。

等級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根據宗法制進行分封,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如天子的嫡長子為大宗,繼任天子,其餘諸子為小宗,分封為諸侯;諸侯嫡長子繼任諸侯,其餘諸子又分封為卿大夫;以此類推。

到周後期春秋戰國,天子地位不再了,諸侯也不把他放在眼裡了吧,就出現了霸主、國君神馬的。。。

戰國時期和春秋時期,大夫和諸侯國國君關係的區別,和變化。

4樓:逍遙嘆

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具體分界點我還不是很清楚,姑且從秦朝所在的戰國時期為分界吧,戰國之前,當朝君主也就是周天子,他的下面分封為各個諸侯國,這些小的諸侯國國主每年都要向周天子進貢,問候等等,周天子一聲令下,各諸侯國必須服從,這時期諸侯國國主的稱呼為什麼公,什麼伯,如齊桓公,魯莊公等等。這些諸侯國的國主下屬為卿和大夫。無論是諸侯,還是卿,大夫等。

他們都是採用分封制,周天子----諸侯-----大夫-----士-----平民-----奴隸。前三者是通過分封土地而成為當地的統治者。到了戰國時期形式就基本改變了,各諸侯國的國主基本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中了,有點禮貌的國主每年也就是向周天子請個安,問個好什麼的,脾氣大的國主幹脆自己稱王,比如齊襄王,趙某王,燕某王等等。

當然後者這些王把前者有禮貌的肯定是幹掉了。通過諸侯國國主的稱呼,就可以看出當時的狀況是:周天子<=諸侯國國主了。

5樓:

大夫比諸侯王低一級,擁有權利,是諸侯分的,三家分晉是三家可以說是大夫,

戰國時期與春秋時期有什麼區別

6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公元前 476 年 ~公元 前 221 年)另一說戰國時期 (公元前 403 年 ~公元 前 221 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最重要的是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著名的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六卿。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控制和瓜分公室,並互相爭鬥,以擴充領地。

晉國的六卿爭鬥到最後,剩下韓、魏、趙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廢除了齊康公,自立為國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認。

三晉和田氏的勝利,宣佈了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殘酪政治法則。於是,以魏國的李悝改革為起點,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變法運動。變法的核心是將勞動者固著到土地上,以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

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統治者對物質享受的貪慾急驟膨脹。增加剝削量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掠奪更多的土地,而掠奪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戰爭。所以,這個時期,戰爭愈來愈多,愈打愈大。

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人們都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

7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來說,春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最主要的標誌是三家分晉。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

吳越爭霸已經是春秋時期的尾聲。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奴隸起義的不斷爆發,奴隸社會漸漸瓦解,到了公元前475年,進入了戰國時期。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是《史記·六國年表》開始的一年。

依據司馬遷的意思,他是在天下史籍被秦始皇燒光的情況下,憑秦國的有年而無月無日的歷史記載,繼《春秋》所記歷史的時間之後,選擇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作為開始來記敘「六國時事」的。

司馬光《資治通鑑》的開始年代要晚些,是起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王命韓虔、魏斯、趙籍為諸侯一事算起,比《六國年表》晚七十三年,司馬光所以故意推遲幾十年,可能表示不敢銜接 《春秋》的緣故。其實,從這一年前後所發生的許多大事來看,為了分期方便起見,司馬遷在其《六國年表》中的提示,比較明朗一些,也就是說春秋以後就是戰國時期,不會有一個非春秋、非戰國的一段時間。

總的來說,是為了敘述方便。

8樓:舉杯邀酒敬孤獨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還是尊重周朝的,其他諸侯王只是小打小鬥,到了戰國,諸侯王不尊重周天子,開始大量的小諸侯國被兼併 開始了六個大諸侯之間鬥爭。

9樓:

本質的區別是:

春秋是奴隸社會,戰國是封建社會。

戰國的時候出現了鋼鐵冶煉!

10樓:寂寞洪七

春秋由於魯國孔子的編年史《春秋》一書而聞名天下。《春秋》記事從公元前722年開始,至公元前481年結束。歷史上通常將周平正東遷至公元前476年之間的歷史時期稱之為「春秋」時代,這段時間基本上和《春秋》一書記事所跨時間差不多參見詞條「春秋」。

戰國由於各諸侯國連年發生戰爭而得名。通常將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統一中國之間的時間稱之為「戰國」時代。 參見詞條「戰國」。

戰國時期與春秋時期有什麼區別?

春秋戰國的大夫是什麼

11樓:匿名使用者

無論在春秋以前或戰國,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職和爵位的人。戰國時期的大夫與春秋時

期不大一樣。春秋時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親分封而來的,並且是世襲的。戰國時期的大夫正演變為官僚體系中的一個職位和爵位,大夫中多數不再是靠宗親分封,一般的也不再世襲,它們中的多數是由士升上來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戰國屬於 周代 ,周代的等級序列分為 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

13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職和爵位的人。

14樓:_x信

最簡單的說法就是貴族。謀士也可以升級成大夫。

春秋和戰國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15樓:此昂村

如果說西周是王的時代,東周是諸侯的時代,春秋是大夫的時代,那麼戰國就是士的時代。

春秋屬於東周末年,那時候諸侯割據,大夫崛起周朝禮儀破裂。

戰國時期士的地位低下,很多士人滿腔抱負卻得不到發展,只能周遊各國,又沒有地位,戰國時期就是士人的崛起。

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區別?哪個先?

16樓:流露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兩個部分,公元前770-公元前476被稱為春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被稱為戰國,齊桓公,晉文公都是春秋時期的,秦惠文王,莊襄王都是戰國的

17樓:匿名使用者

不能準確的說那一個先。當年春秋二季進行戰爭,諸候又多,所以稱『春秋戰國」

18樓:匿名使用者

顧名思義,先春秋後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

19樓:

時間不同: 春秋(前770-前475)戰國(前475-前221)。

先春秋後戰國。

20樓:鳳吹過的聲音

春秋與戰國的區別應該是生產工具的進步導致了社會制度的變革:鐵製工具的出現,奴隸制瓦解,封建制出現。當然是春秋在先。

春秋:奴隸社會的瓦解。一般指公元前770年~476年這個時期。

春秋時期,始於平王東遷,得名於魯史《春秋》,為東周歷史的第一個階段。據史家推算,魯國史書《春秋》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 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

戰國(前475-前221)。封建社會的開始。

春秋戰國社會等級關係的變化(要十分詳細)

21樓:匿名使用者

1.變化原因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第一動力,是一切歷史現象的根本原因。春秋時期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現導致井田制的瓦解,是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公田」外,出現新開墾的「私田」將成為可能和需要。

2.自耕農產生

春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崩潰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現,階級關係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封建依附關係開始產生發展起來。一部分奴隸和平民自己墾荒種地,獲得了小塊土地私有權,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貴族奴隸主的控制和束縛,成為自耕農。還有一部分貴族,由於種種原因轉化為自耕農,這種自耕農,隨著奴隸制的瓦解,數量不斷增加。

3.新興地主階級的產生

新興地主階級有的是由貴族分化而來,有的則是獲得土地賞賜的軍功地主,有的因經商而購置土地從而成為商人地主,還有一些是從平民乃至「鄙人」上升而成。他們在奴隸大量逃亡、井田制面臨崩潰的時代,眼見奴隸制剝削已經無利可圖,便改變剝削方式,把土地劃為小塊,招徠逃亡奴隸和破產農民耕種,從中收取地租。從此,封建地主與農民兩個新興的階級便孕育成長起來,利用土地進行封建剝削,已成為當時主要的剝削方式。

4.「私屬徒」、「賓萌」、「族屬」

隨著封建生產關係的滋長,受地主剝削的農奴大量出現。春秋時代見於記載的有「隱民」、「私屬徒」、「賓萌」之類的稱呼。「民」和「徒」在以前都是奴隸的稱呼,「萌」也是稱呼奴隸,和「氓」通用。

但「隱民」、「私屬徒」、「賓萌」卻具有新的含義。「賓萌」係指外來的依附農民,與後來的隸農相類似;而「隱民」和「私屬徒」是隱匿託庇於貴族豪宗之家的蔭庇戶,即依附農民。他們雖不自由,但身份畢竟與奴隸不同,這是隱存在奴隸社會內部的封建依附關係。

這些「隱民」、「私屬徒」、「賓萌」、「族屬」等依附戶,是封建生產關係的產物,他們雖還受到超經濟的剝削,但有權支配部分收穫物,生產積極性有所提高。

5 「公作」、「分地」

《呂氏春秋·審分覽》指出:「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分地則速,無所匿其遲也。」所謂「公作」,就是指奴隸在井田上集體耕作,「分地」則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

這種「公作」與「分地」之間的區別,反映了沒落的奴隸制與新發展起來的封建制之間的鮮明對比。因此,春秋時代,隨著生產的不斷髮展,孕育奴隸制內部的封建生產關係正逐步形成。

6. 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對立

戰國時期,隨著封建政權的建立,階級關係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成為社會的主要構成部分。

地主階級,一部分是由原來的貴族轉化而來,他們在井田制以外大量開墾私田並在新開闢的土地上採用封建的租佃剝削關係,逐漸轉變為新興的地主。另一部分是由一些立有軍功的將士轉化而來,他們在戰場上立有軍功,按軍功大小取得數目不等的土地,從而成為軍功地主。還有一部分是商人通過購買土地轉化而來。

自耕農即個體農民,大部分是從庶人轉化而來,國家用什伍制度把他們編制在戶籍上,使他們不得遷徙,以承擔國家的租賦徭役。

佃農和僱農是失去土地依附於地主的農民。庶子每月要給主人服役六天,但主人可隨時將其調來服役,庶子對主人有很強的人身依附關係。

戰國時期,由於封建制剛剛確立,在奴隸制殘餘大量存在,官府中有從事手工業的奴隸,有用於築城、畜牧和各種差役的奴隸,他們被稱為官奴。富商大賈和大地主也佔有大量奴隸,主要從事手工業生產和家務雜役,這些奴隸成為私奴。

春秋時期哪個國君壽命最長,春秋戰國時期哪國的國君戰死的最多

應該是秦昭襄王,繼位時已經成年了,又當了56年秦王,加起來七十多歲了,應該是他 這個說不準,因為基本上所有的的君主的出生年份都是未知數。有估計周顯王活了大約78歲,周赧王在至少80歲甚至百歲,嬴稷並非最長壽的國君,他的祖上秦懷公活了74歲 秦厲共公可以通過估計其子秦躁公和秦懷公生於公元前500年推算...

春秋時期早還是戰國時期早春秋戰國時期早還是三國時期早

春秋時期早。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 春秋時期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 季 月 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 夏 秋 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 春秋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元年 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

春秋時期的楚國強,還是戰國時期的楚國強

楚在春秋後期自射殺吳起後,錯過了改革的大好時機,兼且自吳國攻佔郢都後,其後君主皆材質平庸,再未恢復元氣,故而戰國時期在中原爭霸中沒有太大的作為。要看你怎麼看了,若從實力對比及相互關係看,自然是春秋的楚國強大,若從絕對實力,即兵力 裝備 訓練 財力 人口 地域還是戰國的楚國強。經過兼併弱小國家的楚國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