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的保民,主要在那方面?

2025-05-07 01:45:11 字數 1179 閱讀 3710

1樓:**的盡頭

對於孟子,只要是中國人都知道,但是具體的不太瞭解,因此對於保民一說,我只能用孟子的一句話來解釋,「民為重,社稷次之,友乎君為輕」,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這句話說明白就是如唯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因此可以算是保民,這也是我們中國的最基本的執政方向,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好橡悉鬥目標。

2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所說豎基的「保民」,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是要求減輕刑罰和賦稅。肢孫孟子對人民的苦難充滿同情,說:「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公孫丑上》);

一是堅決反對兼併戰爭。對於連綿不斷的戰爭,孟子評價說:「春秋無義戰。」歷纖鏈(《盡心下》)

3樓:諳晴

1)思想:保護人民利益或以民為本,施行「仁政」。措施:省刑罰;薄稅斂;制民之產;勿奪農時等。

2)有利於個人的平穩上公升;有利於社會的穩步塵渣發展;有利於國家的罩圓安定和諧;有利於世界的友好合作(和諧)。(言之有理方面即可)

詳解】(1)第一小問,由材料「施仁政於民」,可見保護人民利益或以民為本,施行「仁政」。第二小問,由材料「省刑罰,薄稅物兄塌斂」,可見省刑罰,薄稅斂;由材料「明君制民之產」,可見制民之產;由材料「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可見勿奪農時等。

孟子所提的保民而王根本措施的內容有哪些

4樓:廖佳一

體恤民生才能做王者!是孟子所推崇的治國思想,以民為本,王(第四聲),動詞:做王,稱王…

孟子是通過什麼方法來具體闡述保民而王的這個觀點?

5樓:網友

孟子拜見齊王先引入話題,從「武力征討」向「統一天下」來過渡。

然後又說齊王「不忍牛觳觫」是有君子的美德,齊王當然就高興了,也就有些看不起那些認為他「愛:吝嗇」的百姓(現在,如果孟子繼續誇齊王,他就會更加自信,就會認為人民不瞭解他,而不是他的問題)。

所以智慧的孟子,一句話就道破了他,說如果他真的又不忍之心那「牛和羊是一樣的」(此時,齊王「笑」了,這是被說的很尷尬的笑,這個時候孟子如果讓他再尷尬下去,那麼談話也就進行不下去了)。

所以智慧的孟子有說「無傷也,見牛未見羊也」,又把他從窘境里拉了出來(現在,孟子已經是齊王的「救命恩人"了。這就是孟子高超的論辯技巧,即告訴齊王他有君子的潛質,有沒有讓他很驕傲)。這個時候就是向他闡述自己仁政的時候了。

孟子生平及《孟子》主張思想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 約前372 前289 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孟子鄒國人 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 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孟子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

孟子的思想理念孟子的主要思想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 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 親親 長長 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

孟子有哪些經歷,孟子生平的主要經歷

孟子十四歲志於學抄,到他四十歲 襲 約公元前332年 出仕以及 bai遊歷各國,至六十du二歲返鄉著述zhi講學。這一dao大段經歷,古今許多學者曾進行考據,據多種傳記 年譜 年表來看,至今仍很難準確地記述這個過程。考據成績較大的錢穆的 先秦諸子系年考證 和楊澤波的 孟子評傳 也不能準確地推定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