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樓:愛生活
人生的命運並不完全由外界因素造成的,絕大多數狀態都是取決於自身。
如果說人都是由命運決定的,那麼這個「定數」只存在於二十歲之前,因為乙個人在二十歲成年之前,他所處的環境以及所面對的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決定不了的,但是當乙個人二十歲之後,他能夠獨立作出選擇和麵對這個世界的時候,他的命運在無意識之中已經受到主觀力量的支配了。
因為對於此時的他來說,他所做的很多決定以及在生活中呈現的人生態度,都是受自身心性影響而存在的結果。
乙個人由念頭影響行為,最後再由行為形成結果,他最後面對的局面,都取決於他潛意識之中的念頭,也就是受他自己的影響。
有這樣一句話說得非常通俗,但是符合這個規律,就是:乙個人現在的想法和態度,通常會決定著五年或十年之後的人生結果。
了凡四訓感悟:
1、不讓自己的人生抱憾。人不應被所謂的命運牽掣,或是屈服於困難挑戰,只是等待上天安排的活法,會讓我們的一生充滿遺憾。了凡四訓的第一篇告訴我們,人的本質所具備的能力特徵是能夠經過思考和行為改變命運,自己要創造命運,而不是讓命運來束縛自己。
2、面對他人的誹謗與攻擊,自己的態度最重要。了凡四訓裡提到,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在生活裡,若我們芝麻綠豆的小事都要跟人家過不去,都要跟人家討個公道,沒事就變有事,小事會變大事。
恬然容受就是面對他人非難時所秉持的態度。這四個字說的容易,做起來真的很難。我們要做的,就是以過好日子,活在當下為目標,不去計較,放下對立衝突,修煉自己的修養,做乙個明事理的人。
《了凡四訓》之第四篇 謙德之效總結
2樓:吃瓜群眾
尚書》曰:「滿招損,謙受益。」這是《神簡了凡四訓》第四篇謙德之效中,開篇就提出來的。早聽說過這句話,卻不知出自何處,今日讀了才明白。
可見,謙虛之德早被古人聖賢所遵從。了凡先生通過徵引古書,列舉事例告訴後代子孫,做人一定要謙虛、寬厚,才能福澤綿長。
他說:「當乙個人人品做到極其謙虛時,就是天地鬼神也會保佑他,自然就會發達,自然就會考取功名。舉坦」他舉了丁賓敬宇、馮開之、趙裕峰等人的事例進行驗證。
他又講了進京見皇帝時,遇見了夏建所,回去後和朋友說:「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啟之矣。」及開榜,果中式。
意思是:「凡是上天將要使某個人發達遊答褲時,在降幅給他之前,先開啟他的智慧。這個智慧一經啟發,則浮躁的人自然變得沉穩,放肆的人自然會有所收斂。
夏建所這樣的溫和善良,一定是上天啟發了他。」
等到發榜,他果然中了進士。
他還講了張畏巖的故事。第一次參加鄉試,榜上無名,大罵考官,有眼無珠。後遇道人,說他不夠平和,不夠謙虛,怎麼能寫出好文章?
張聽了以後,「折節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三年後果然中舉。由此看來,抬頭三尺有神明,而修復避災,可以由我們自己決定。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予於科名亦然。
最後,了凡先生用孟子的話,結束全篇。孟子說:「大王如果真正喜歡**,那麼齊國治理得也就差不多了。」我對於科舉功名也是這樣看的。
這句話是孟子對齊宣王說的,進而使齊宣王悟到「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道理。了凡先生藉助孟子的言論,以此來說明真正有志於功名的人,只要志向堅定,矢志不渝,努力進取,一定能夠金榜題名。
其實,對於寫作來講也是如此。只要我們做到謙虛溫和,善於聆聽老師的建議,堅持到底,假以時日,一定會在寫作的路上有所成就。
謙虛使人進步——《了凡四訓》之謙德之效
3樓:時尚達人
滿招損,謙受益。
驕傲自滿,目空一切的人沒有人會喜歡。但是,謙虛謹慎,彬彬有禮的人卻受大家的歡迎。我們經常遇到一些人,在某方面有點天賦或者特長,就以此為憑,說話沒譜,總覺得自己是天下第一的感覺,大家都敬而遠之,久而久之,他自己反倒有一種「曲高和寡」的感覺,愈發的不合群,沒有朋友。
謙是由內而外的結果。真正的發自內心的謙,是源於對知識的敬畏。知道的越多,越感自己的渺小與不足,越發的謙虛,以空杯的心態去學習,去充實自己。
就像麥穗,果凱遲譁實越飽滿越多頭就垂的越低。而果實的多而飽滿則正如人之真才實學,往往總是彬彬有禮,溫潤如玉,與這類人相處總是有很舒服的感覺。
謙虛會自然而然的帶出一種氣質,就像是老酒的醇厚。古人說:相由心生。
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經歷的風景都會刻畫在你的氣質中。看乙個人發自內心的謙虛,胸中的智慧必然少不了,長久的積累,必然會讓人更加優秀,而優秀的人又怎麼會淹沒在茫茫人海中呢,必然會是自帶光圈,散發正能量。
謙虛不是消極,而是更加積極,更加渴望的去追求進步。謙虛的人大抵都知道自己的不足,懂得不斷學習和汲取,因此說謙虛總是和盯行渴望放在一起,而相反的是,驕傲卻總是和自滿聯絡在一起。通過謙虛的學習,使浮虛的變得堅實,放肆的變為收斂,所以真正厲害的人,都是溫良恭讓的,他們知道收斂自己的鋒芒,不會輕易顯山露色。
謙也是一種待人接物的文明舉止,更是一種為人處世的信任和尊重、風度、豁達、寬容、理解;是乙個人從骨子裡發散出來的魅力。乙個懂得謙虛謙讓的人,定然是虛懷如谷的人,是胸有中天地的人,擁有海納百川的心胸氣量。
造命在天,立命在人,人之有志,旦豎如樹之生根,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前幾篇都已經說了,我命由我不由天,如何由我呢?那就必須謙虛,不斷學習,不斷進步,進無止境。
巜了凡四訓》給人的啟示
4樓:夢之緣文化
了凡四訓》裡講,「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憎我」,是厭惡我、討厭我;「毀我」,是毀謗我。以前遇到人家憎恨他毀謗他,鐵定要報復的,鐵定要找那個人麻煩,可是現在轉過來了。
恬然」,就是非常安然的,不帶勉強的,能夠包容、不計較。 這樣的日子很好,任何人都不能讓你生氣, 這叫會過好日子。人家講兩句就氣得半死,叫自討苦吃。
恬然容受」, 代表他的度量在擴大。量大福就大,改造命運沒有別的,心量要不斷擴寬。以前不能容的人,現在能容了;以前會計較的事,現在不計較了;以前不能捨的東西,現在能捨了;命就改了。
而且我們再想一想,人家討厭我們,毀謗我們,這是結果,原因在**?他為什麼不找別人,偏找我們?想通了沒有?
還是每天晚上咬牙切齒,「氣死我也,真沒道理,老天爺這麼不公平。」你連老天爺都拖下水, 怨天尤人這一念造罪業。 誰不怨天?
明白宇宙人生道理的人才不會怨天。老天爺很公平,它怎麼會給你找麻煩?根本原因佛陀在三千年前已經告訴了我們: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欠債要還債, 欠錢要還錢。欠債還債天經地義,哪有欠人家錢不還的道理?
所以今天欠人家感情還得還,一滴眼淚還要加利息還給人家。哭到有一天不哭了,就是還完了,開悟了。要不然就是遇到聖賢教誨,不再做糊塗事。
什麼糊塗事?強求,看不開,還有不孝。那種傷心的眼淚會傷身體,眼淚跟血液不要亂花。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所以明白了以後,你這一生沒有壞事,為什麼?那個人對我不好, 債還完了,無債一身輕。
好事壞事?所以明天人家罵你了,你很高興, 保證三個月以後你身邊的人都對你刮目相看,「任何境界都不能讓這個人生氣,什麼事他都高高興興的。純物」趕緊打聽看看,原來是學了《了凡四訓》。
學了以後真幹,你給世間人的感受絕對不一樣。世間人是什麼?芝麻綠豆的小事都要跟人家過不去,都要跟人家討個公道,所以沒事都變有事, 小事都變大事。
有修養的人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而且人實實在在冷靜下來,他今天毀謗你了,你再罵回去,解決問題沒有?最穗哪後變成什麼?
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冤家宜解不宜結。所以為什麼人要明理?
理得心安。不去對立,不去做族液計較,放下對立衝突,從此自己的好日子就來了。
了凡四訓的後世影響
明朝袁了凡進士原著,民初黃智海先生演述,了凡弘法學會整理。了凡四訓這本書,並且以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 現身說法 但是了凡四訓的原著,是用文言文寫的 對現代人而言,閱讀起來比較吃力,而且不太容易懂,初年的黃智海先生,為了使這本書能讓大家受益,所以用白話文不厭其煩詳盡的註解,可以說是用心良苦,功德無量...
學習《了凡四訓》中的疑問 袁了凡因為修善改了命運,隨他一起改
二十年,袁了凡先生他十五歲到三十五歲,他完全相信人真有命運,二十年不差錯一點。他爭取功名那個念頭就死掉了,不跟人競爭,真正做到佛法上所說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他不需要求,我命裡有的,不用求,到時候一定得到 命裡沒有,我求也求不來,他心就定了。三十五歲那年,跟雲谷老和尚在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他沒有...
了凡四訓在什麼地方可以買到呢
這是從別人帖子上復制下來的,我看了凡四訓也出現這樣的疑問,懶得自己寫了。就復制了別人的帖子。沒有想到還有人和我一樣有如此的疑問。現在我們假定人生原本有命,並且這一原理對所有的人普遍成立。那麼,孔先生給袁了凡算的命就是有根據的。也就是說,如果了凡後來不曾遇到雲谷禪師,無緣接受 立命之學 那麼只就只能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