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以前,古人為何要實行嫡長子繼承皇位?

2025-05-29 11:30:27 字數 5402 閱讀 8792

1樓:非藹下

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這樣的標準基本能使答案具有唯一性,保障政治穩定。

嫡長子拋卻宗法制的觀念來說,嫡長子就是固定的、唯一的,只有皇后的兒子才能稱為嫡子,嫡子中老大就是嫡長子,這樣皇位就不至於出現無序的競爭,想要繼承皇位,就要先看出身、看排名,從裡面選擇最接近的乙個繼承皇位就好。

雖然歷朝歷代並不一定完全遵從嫡長子繼承製度,但是這一模式卻得到了普遍認同,成為乙個同心圓般的政治構造,影響了秦代之前的政治延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和位階,因此也有相應的秩序表述。

不僅如此,嫡長子制度還擴充套件到宗族家庭的財產繼承,職位恩蔭理念中,嫡庶分別,年齒先後,都是乙個擇選空慧的條件,原則上不能違背禮法。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就有這個意思。

自然,選取賢能基本是乙個美好的夢想。賢能的標準不好確立,操作起來成本太高,不符合人性的本質,也不利於政權的穩定性,導致各派紛爭不休。因此,嫡長子繼承製作為乙個制度存在,是非常有利於政局穩定的。

那麼為啥不根據賢來繼承皇位那?

因為賢的標準沒法定,「念型賢」是乙個偏主觀的概念,勤政愛民可以是賢鬥高答,孝順仁愛也可以是賢,武功赫赫同樣也可以是賢。對於皇帝來說,兒子絕對不止乙個,可能老大善於政事,能過處理好各種政務,可以說賢,老二武功卓越,為平定天下立下汗馬功勞,也是賢,那麼二者到底選誰?再換句話說,豈不是隻要造出點名聲,讓自己擁有「賢」名,那麼就可以有機會登上皇位?

顯然不是,「賢」的概念太主觀,沒法統一定義。

2樓:體育叮叮咚

因彎源為古代的嫡長子都是由正房的夫人所生,這些人一般都是家境殷實擁有不俗背景,這樣的孩子理埋棚態和簡所當然會成為繼承的首選。

3樓:帳號已登出

如果不實行迪長子繼承製,就會發生很嚴重的混亂,甚至是戰爭,尤其是皇室之間就會為了皇位而進行搶奪。

4樓:自己起名字

因為這樣可以避免一些手足相殘的情況。而且他一出生就已經是繼承人了。這樣可以打消其他皇子的想法。

清朝為什麼不是嫡長子繼承製?清朝繼承製制度是怎樣的?

5樓:羊羊羊楊雲飛

清朝之所以不是嫡長子繼承製,主要是因為以下三方面原因,第。

一、嫡長子不一定就是最適合繼位的皇子;第。

二、有的皇帝根本沒有嫡長子;第。

三、嫡長子繼承製容易導致皇子不努力。清朝時期採取的繼承製度是「立賢」,當然也有會有皇帝的主觀因素在,例如有的皇帝可能更偏心某一位皇子,就會立這位皇子為自己的繼承人。

一、嫡長子不一定就是最適合繼位的皇子首先,嫡長子繼承製發展到明朝時期就幾乎被徹底擯棄了,到了清朝時期雖然也還有一些「立長」、「立嫡」的言論,但是這些言論都會被皇帝看作是迂腐之言。嫡長子雖然說是中宮皇后所生,同時也是皇帝最年長的皇子,但是這並不代表嫡長子就能夠擁有勝過其他皇子的才能,若是嫡長子十分平庸的話,那麼也是難當大任的,所以嫡長子繼承製才會被廢除。

二、有的皇帝根本沒有嫡長子其次,若是嫡長子繼承製的話,那麼清朝時期的好多皇帝恐怕都找不到繼承人。就拿雍正皇帝來說,雍正皇帝臨終的時候,他的皇后烏拉那拉氏根本就沒有活著的兒子,後來乾隆皇帝的富察皇后的嫡子也只是排行第。

二、第八,而乾隆皇帝的繼皇后輝發那拉氏的嫡子更是排行第十。

二、第十三,所以說若是嫡長子繼承製的話,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就找不到繼承人了。

三、嫡長子繼承製容易導致皇子不努力最後,清朝之所以一直不採取嫡長子繼承製,其實也是擔心嫡長子因此懈怠,清朝時期只有康熙皇帝立了太子,然而康熙皇帝的太子卻是個不學無術的人,所以後來的皇帝都不願意立太子了,就更不用說繼續採取嫡長子繼承製了。

6樓:南柯貓

剛開始清朝君王嘗試過嫡長子繼承製,可失敗了,嫡長子不是能力太差,就是早夭,而且早早地立了儲君依然擋不住皇子相爭,那叫乙個激烈。所以後來乾脆施行秘密立儲制,老皇帝死之前,誰也不知道下一任皇帝是誰。

7樓:秀圈說

清朝是由滿族統治。對儒家文化地接觸與瞭解不是很深刻。因此受其約束力就要小的多。繼承製度是賢者為尊。

8樓:世語新論會

清朝是在皇子裡面選。

皇帝喜歡哪個就選哪個,(選賢選能)清朝還有太子,太子就是將來要繼承皇位的。

到時候皇帝去世就會立下聖旨宣佈登位人選。(一般是太子)

不是說皇帝一般都是由嫡長子繼承的麼,為什麼清朝普遍不是這樣呢?根本原因是什麼

9樓:網友

最早以前從秦朝時就是嫡長子當,後來以三國時期蜀國,魏國,的皇帝都是嫡長子繼承,結果劉禪,曹丕,都是不什麼好皇帝!劉禪生下來就是老大!曹丕是老三兩位哥哥曹昂和曹鑠,都死的早!

不然也輪不到他!到隋朝楊廣還不是殺兄弒父當得皇帝!李世民不是也是弄死了李建成才當上皇帝的!

元朝不是嫡長子就能當皇帝,明朝朱允炆的位置是他父親的,結果父親掛了,而且他歲數也大,所以他當了皇帝,清朝的皇帝都是有能者才能當得,搶的過別人才是好皇帝!

這個總的說來大部分漢人掌管的朝代都是嫡長子繼承地位,而少數名族掌管的朝代都是有能者居之!

10樓:網友

"都是由嫡長子繼承的",沒規定「必須」,只是「一般」。

11樓:上白國主

皇位的繼承 哪朝哪代都是權力鬥爭的中心,各個朝代都有不是嫡長子繼承皇位的 清朝不算是多但 自從出現九子奪嫡以後 雍正就把遺詔放入匣中,放在太和殿匾後,不過雍正後 也出現了嫡長子即位的皇帝 道光帝 就是即是嫡子 又是大阿哥,也就是長子。。。

12樓:網友

清朝講究「立賢」 。之所以不採取"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 也是吸取歷代得失,而採取的原則。

13樓:海上雲水

從努爾哈赤廢儲英開始就註定了清朝不立嫡長子,這也與其民族本身有關,強者為尊。

14樓:花開若相惜佳航

許多嫡長子都遊手好閒,好多都廢太子之位了,所以普遍都不是嫡長子繼承皇位。

15樓:網友

唐朝的習慣是"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 滿清可能沒有沿襲漢王朝的這一套。

16樓:盛夏的悲涼

清朝統治者一向任賢即位,選拔儲君主要看才能,很少看出身。

17樓:blingbling張穩妥

一般是立長立嫡立賢,而清朝側重的是立賢。

18樓:網友

我覺得是原因很多,首先是清朝的皇族內部爭鬥較多,即政治比較複雜;其次,清朝畢竟是滿人,沒必要刻意遵守漢人的文化,留有一些所謂的「特色」吧;再次,清王朝的帝制好像很隨性,例如順治,放著帝王不做去做合上,還有咸豐,閒著沒事去逛窯子,還有乾隆,三下江南,另外康熙十足的好戰分子,薩爾滸之戰,自己都衝上去了,我去,這都一群什麼人啊!

19樓:網友

因為某天努爾哈赤或者黃臺吉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20樓:網友

在其他朝代比如漢、唐、宋等等基本都是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製,比如朱元璋的太子就是馬皇后所生的長子朱標,結果朱標去世了,於是朱元璋就將皇位傳給了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後來朱棣篡位奪了侄子朱允炆的政權,還修改了史書,冒充自己是馬皇后所生的,就是為了要乙個嫡子的身份,讓他的登基能夠更加名正言順一些。

21樓:網友

漢族政權比較在意這個問題,除非有特殊情況,一般都會由嫡長繼位。

少數民族政權也多少受這一觀念影響,但執行的並不嚴格,再加上清朝對皇子教育比較重視,阿哥們能力普遍較強,在崗皇帝也傾向於擇優錄取,所以清十二帝中,真正的嫡長子繼位的幾乎挑不出乙個。

22樓:危險的人累

清朝皇帝倒是非常希望由嫡長子繼位,否則康熙爺也不會兩立兩廢太子。順治帝死前曾有過深切的希望能立嫡長子繼位,但實際上,大部分由皇后所生育的孩子不是早夭,就是實在沒能力繼承皇位,所以不能說清朝不願遵循,而是環境所造成的原因。而且清朝沒有一位皇帝是嫡長子,即使同治帝是獨子,但他的母親慈禧在當時卻不是皇后,所以清朝沒有皇帝是嫡長子。

23樓:初始龍

熟知歷史的都應該很清楚,清朝是乙個在帝位歷史上非常悲劇的乙個時代。

24樓:因為有理

皇帝的嫡長子繼承製止於雍正,雍正以後用的是「秘密立儲制」,主要吸取了康熙末年的奪儲之爭的教訓。

嫡長子繼承製是古代遵循的一種傳承製度,不過因為皇權的特殊性,一番血雨腥風后真正即位的非嫡長子的也不少。

不過話說回來,結果歸結果,皇帝在立皇儲的時候,一般都優先考慮立嫡立長,甚至為此採用立後的方式來將中意之子變為嫡子。

25樓:蘿林蘭幽

滿族在入關之前屬於文化較落後的少數民族,很多規矩與漢族不同滿族文化裡沒有什麼嫡長概念比如皇太極不是嫡子不是長子順治也是,後來入關了接觸了漢家文化禮儀後,開始學習效仿康熙就是第乙個結果實驗結果失敗,後來雍正的做法大家都知道了。其實從有朝代開始一開始是以長子為先的,後來漸漸的產生了嫡子這種說法。其實長子與嫡子之間的差別很大,嫡長子不是嫡子又是長子而是正妻生的第乙個兒子,即使正妻未成為正妻前生了兒子後來成為正妻又生了兒子,後者地位比前者高叫嫡長子,但長子嫡子還是比其他人地位高。

清朝普遍不這樣1、滿人沒有這種規矩 2、康熙試驗失敗。

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是?

26樓:輕靈觸動

清宣宗道光皇帝(1782-1850),名愛新覺羅旻寧,是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長子的身份繼位的皇帝。

道光生平:嘉慶皇帝第二子,母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

旻寧在位期間,整頓吏治,整釐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力行節儉,勤於政務,但其才略有限,社會弊端積重難返。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戰敗,被迫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此後八年旻寧苟安姑息、拒絕變革,而內憂外患日益嚴重,太平天國運動也已在醞釀之中,清王朝陷入危機。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駕崩。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諡號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慕陵,傳位第四子奕詝。

人物評價:一位勤政節儉的皇帝,卻鮮有作為。乙個看似平庸的王朝,卻成為中國歷史的「分水嶺」。

作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帝算不上是昏君也絕非明主,很容易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湮沒無聞,但作為鴉片戰爭的頭號當事人,卻成為後世無法迴避並屢屢提及的人物。

在鴉片戰爭前的二十年間,他力圖繼承嘉慶帝的遺志,勤政圖治,克勤克儉;他也曾戡定西陲,嚴禁鴉片流毒,以重現盛世的輝煌。

但是道光的性格疑慮猶豫、反覆無常,加之社會弊端積重難返,他的治國之舉成效甚微。他在禁菸時,嚴禁與馳禁猶豫搖擺;他在戰爭時,主戰與主和反覆無常、他在用人時,任賢與任奸功罪倒衡。

戰爭失敗後,他苟安姑息,得過且過。鴉片戰爭失敗、喪權辱國《南京條約》的簽訂,歷史責任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的名字應當釘在中華民族歷史的恥辱柱上,讓那些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者引以為鑑。

古人為何對雨情有獨鍾古人為何對3672和108情有獨鍾?

1.雨,從雲層中降向地面的水 rain 雨,濡物者也。管子 形勢解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荀子 2.又如 雨答含過天晴 像雨後晴空般的藍色 雨打梨花 喻指零亂不堪的狼狽情景 雨打雞 喻渾身溼淋淋的狀態 雨毛 細雨 雨泣 淚流如雨 3.比喻朋友 friend 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 今,雨不來。唐 杜甫...

古人為何把死亡看得如此輕?古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其一 受當時的周邊環境原因影響,周圍有很多人因打架而死,因爭食而死,其時生命的價值並沒有提升到很高的層面上來,所謂近墨者黑的緣故 好面子 不吃嗟來之食等等,其三 受當時制度影響,封建制度之下,很多案子是破不了,也是不可能破的,地方階級 官僚階級在幹得某件滔天罪行之後仍可瀟灑自如,一些受苦百姓根本無片...

古人為何喜歡把節日定在農曆十五?

我們的重大日子大多都在農曆這一天。比如元宵節 中元節 中秋節等。以筆者推斷,大約為以下兩種原因。其。一 這一天便於記住。因為十五日為月園之夜。古代沒有衛星 手機類電子產品。記時間也是影片中看到的,中間立一指標,在石盤上刻上十二時辰。子 醜 寅 卯 辰 己 午 未 申 酉 戌 亥,乙個時辰對應現在的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