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把死亡看得如此輕?古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2023-03-20 07:20:05 字數 4116 閱讀 2143

1樓:匿名使用者

其一:受當時的周邊環境原因影響,周圍有很多人因打架而死,因爭食而死,其時生命的價值並沒有提升到很高的層面上來,所謂近墨者黑的緣故;

好面子)、不吃嗟來之食等等,其三:受當時制度影響,封建制度之下,很多案子是破不了,也是不可能破的,地方階級、官僚階級在幹得某件滔天罪行之後仍可瀟灑自如,一些受苦百姓根本無片申訴,最後只得選擇自行解決。

2樓:戰斧劉

這是因為古人重義,重名節。這在當時是社會現象。如果不這樣就在那個社會沒有立足之地。

其他人也不願意和你交往。三國裡張飛就罵呂布是三姓家奴。另外人死就叫鬼。

說文解字裡面就有鬼也歸也。我個人因為在哪個時候經常打仗需要有血性的人,如果人人都怕死那國家就完了。所以統治者也經常灌輸這些思想。

3樓:紫之音

可能是因為他們覺的死就可以上天堂過好生活或是可以轉世下世過得更好一點。

4樓:紅桃

因為那時候的人活著沒有什麼意思,那時候不是人民自己主宰自己,他們活著都很痛苦,為什麼皇帝不去自殺反而找人做長生不老藥,因為皇帝活得自在,活得不想死。

5樓:

因為他們相信有來生,有輪迴,相信一切可以重新開始,相信一切了斷之後或許更加美好。

6樓:

古代人不自殺也活不了多少年。

醫學水平不行啊。

7樓:草晞澤輝

因為古人多有信仰,不一定是宗教。當信仰受到踐踏,生不如死,現在人太現實,功利化,沒信仰了。

8樓:啊哇呀呀

宗教和信仰的關吧,做不了人的時候,死亡也是一種解脫。而且,好像現代人自殺的比例也不少哇?

9樓:佛蒙特的紅葉

生死輪迴學說。呵呵。

死了還有機會,唯物主義講掛了就掛了,沒機會了,所以珍惜啊。

其實現在自殺的人也很多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古人沒什麼文化,不知道死自怎麼寫。

古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11樓:迷茫丶浤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國詩壇群星璀璨。

死,是永遠不會過時的問題,因為它和我們每個生命息息相關。司馬遷曾言「人固有一死」,不錯,我們每個人生下來,就是註定的必死之身。既然如此,我們又該如何去面對死亡?

今天,給諸公帶來中國歷史上四首關於「死」的思考之詩詞,看一看古人又是如何看待死亡?

第四首:《涼州詞》

唐朝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第三首:《梅嶺三章。其一》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第二首:《過零丁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一首:《擬古十二首(其九)》

唐朝李白。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

月兔空搗藥,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無言,青松豈知春。

前後更嘆息,浮榮何足珍。

古人對死有哪些看法?

12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未知生焉copy

知死。又曰:事死如事生。

大抵儒家對於死也是順其自然不大強求的。但是對於死後的葬禮和祭祀卻又非常重視。所謂「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子也說:「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對於壽命也不要太在意。

但是對於父母的壽命,卻又比較注重。孔子曾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老子:「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主張道法自然,超脫生死,或者認為個人的生死對於天地或者自然來說其實是很渺小的。

莊子更提出齊物論的觀點,所以生命的長短其實沒有太大意義。所以有「齊彭殤」的說法。

佛家則又有輪迴之說,生死是一個輪迴的過程。因果報應,生死有命,此命乃命運,由前定即前生之果今生之因,今生之果來生之因。

古人對死的看法

13樓:奇聞捕手

古人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會重新去投胎,長成另一個人,或者畜生。只是前世的記憶,就沒有了。

古人如何看待死

14樓:匿名使用者

自古,人到七十古來稀,人生在世不過百年。

如何看待死,要看是什麼人,如果是一世順利的話自然不願早死,當死為心頭大患。如果是生活艱辛,身世淒涼,估計死會是一種解脫。

當然,這其中也包含了古人的世界觀,也許他們認為對生活充滿了熱情與希望,沒有遺憾與愧疚,也就是我們說的死而無憾,死只是一種退隱,一種短暫的離別,他們的生命寄託在精神之中,亦可以無怨無悔,更加不會懼怕死亡。

還有一種說法,死只是一個生命的另一個開始。

古代如何判斷人是否死亡

15樓:

呼吸和脈搏(心跳)停止,瞳孔散了,在古代一般就算死亡了,但是並不準確。

2.自主呼吸已停止。3.

腦幹反射功能消失,如吞嚥反射、睫毛反射、瞳孔對光反射、角膜反射等。4.心跳、呼吸均停止,並已正確、連續地做心肺復甦30分鐘以上,腦的全部功能已達不可逆轉的損傷。

在不發達的古代,古人如何確定死者已「死透」?

16樓:不一樣的趣味文化

在不發達的古代人們通過各種裝置和手段來避免將活人埋葬。雖然現在我們來看覺得那些方法和裝置非常的好笑,但是這都是人類對這個問題的探索與研究,人類真是從這種探索與研究中進步的。

為了防止沒有死的人被活著埋葬,我國古代發明了一些比較簡單有效的方法。這些方法在幾千年的發展中演變成了一種習俗,雖然現在的醫學已經不會誤判人的生死了,但是這種習俗卻一直沒有丟失,成了我國的一種文化。

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人死後不要立刻下葬,要停屍一段時間。現在因為很多文化習俗的丟失,停屍的時間已經很短了,在古代這個時間是很長的,這就使得那些沒死的人有很大幾率得救。

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有的地方人死後會在臉上蓋一快白布,這也是預防活人被埋的一種舉措。如果發生人假死的情況,那麼那張白布就是檢驗死者活過來的最好手段。因為白布非常的輕而且比較明顯,所以稍微一點呼吸都能讓它動起來,這樣人們就能知道人還沒死。

在國外也有很多人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索,不過他們更多的是思考如何讓人在被埋後逃生,這和我們是完全不同的思路。2023年的時候,一名美國人發明了一種新型棺材,他還為此申請了專利。

這個棺材的特別之處在於裡面有一根通向地面的繩索,這個繩索的盡頭是一口鐘。如果被埋的人重新活過來,那麼他搖晃繩索就能敲響外面的鐘。如果附近有人他就有機會被救出來,前提是附近的人不會被嚇跑。

還有一個人非常害怕自己被活著埋葬,他要求家屬在自己的墳墓上裝一個透明窗戶,一個可以讓外面的人看見自己的窗戶。這樣如果他或者被埋進去,就有幾率被人看見從而得救。

17樓:影視動漫小百科

古人都是中醫,中醫看病最常用的就是搭脈,如果一個人脈博不跳了,再加上沒有呼吸,那麼基本就可以確定這個人已經死透了。

18樓:花降如雪秋風錘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會通過判斷死者有無呼吸,有無脈搏,來確定是不是死透了。

19樓:夕陽淺傾

在古代的話,呼吸停止、以及脈搏停止是最常用的方法了吧,再加上體溫慢慢變低以及瞳孔散大,或者是頸動脈搏動停止,就可以確定人已死亡。

20樓:輕靈觸動

觸控死者還有沒有呼吸,感受脈搏心跳來確定他們是否已死透,沒有脈搏就是已死。

21樓:匿名使用者

在中國古代古人們,他們為了判斷死者是否真正的死去,就會在家裡面兒停屍幾天,最少也得停屍一星期,來確定他是否真的已死。

古代所有人死都可稱死?

送鴨予人列三甲,古人為何如此愛「鴨子」

在古代,鴨 與 甲 諧音,故 鴨 寓意科舉之 甲 是祝福前程遠大,學業有成的意思。民俗也有對出遠門的行人贈送鴨子或螃蟹者,祈禱前程遠大也。中國自隋朝以後,皆採取 科舉 考試分級進行如縣試 會試 殿試等。明清時,通過最高殿試後再分 稱三甲,一甲一名 即狀元。民間藝術中,常描繪鴨子游弋水上,旁配蘆葦或蟹...

人為何會死亡,人為什麼會死亡?

如果問生命究竟是什麼?相信許多哲學家至今無法準確回答 大多數的正常人總會感嘆時間匆匆歲月如梭 自古以來許多人窮極一生 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忽然停止了呼吸,停止了心跳,停止了思維,變成了一具僵硬冰冷的 永遠沉默的屍體。這就是人的最終結局 死亡 死亡,是生命不受歡迎卻又無法改變的結局。從人呱...

古人為何對雨情有獨鍾古人為何對3672和108情有獨鍾?

1.雨,從雲層中降向地面的水 rain 雨,濡物者也。管子 形勢解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荀子 2.又如 雨答含過天晴 像雨後晴空般的藍色 雨打梨花 喻指零亂不堪的狼狽情景 雨打雞 喻渾身溼淋淋的狀態 雨毛 細雨 雨泣 淚流如雨 3.比喻朋友 friend 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 今,雨不來。唐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