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用「折柳」來送別懷遠,柳樹真的能夠寄予相思嗎

2021-10-07 17:27:01 字數 5544 閱讀 9793

1樓:橋靈鬆

顯而易見這個問題是肯定的,柳枝是可以表達出我們的思念之情的,因為柳枝中的柳字諧音是留,意味著想要家人或者友人或者愛人留在我們的身邊,因此說柳枝也是被賦予了一種對我們人來說特殊的含義。在古代,這種現象是很常見的,具體內容讓我在下文來詳細說明。

首先,我們也都知道,人和人之間有分離是很正常的,就像月有圓有缺一樣正常。而離別,目送,總是讓人感到一種憂傷的情緒,這個內容也是人們並不是很想去觸及極其提及的。包括在現在也是同樣如此。

總是感覺也是害怕這是最後一次相見。因此送別也是一種莊重的儀式,不知道我們發現沒有,當我們在為別人踐行時,是很認真的。這種現象尤其在古代顯得很常見, 因為古代並沒有我們現代來說那麼發達的通訊工具。

其次,在古代的很多詩詞中都提到了古人送別友人時會折柳相送,以此來表達出自己的思念和依依不捨之情。這對於古人來說也是一種特殊的儀式,也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離別的風俗。

最後,柳樹也是一種生命力極其頑強的植物,也寓意著被送別的人在它鄉可以蓬勃發展,一路順風,很快就可以適應環境,也是對別人的一種給予的自己美好的願望。綜上所述我們也可以知道,柳樹確實是有給予相思的意思的,而且還運用比較廣泛。

2樓:天上在不在人間

柳和留諧音。折柳表達的是希望友人留下之意。引申為依依惜別之情

3樓:不出何以笙簫默

折柳送別雖然可以不分地域,當唐朝有一個折柳送別的中心地點,那就是長安東郊灞水之上的灞橋,灞橋是當時長安人迎送別離集中之地,灞水河畔,楊柳依依,送行的人常常在這裡折柳送別,以寄託送別與思念之情。

4樓:天亦長地亦久

「柳」諧音「留」也,既然留不住,那就折下柳樹送給朋友,或者自己留下,寓意無論你到**,我或者你看見柳枝,都表示對對方有一份情意在!

5樓:這名字好記哦

古人有「折柳送別」的說法,因為柳樹是「留」的諧音,能夠表達相思的感情。這是當時一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為一種時尚。

6樓:匿名使用者

取諧音,柳者留也。說寄寓相思,不過是願望罷了!aqui te amo。

7樓:旅遊貴賓卡

折柳,中柳的諧音字是留,所以柳樹就代表著挽留,相思之意。

8樓:陽光映彩虹

第一次折的是柳枝,然後這詩又很快傳播開了,所以說以後就用柳了。

9樓:後排師兄

古人折柳送別取的是「柳」同「留」諧音,表達捨不得,想讓ta留下來的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一、「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別時要折柳相送,這是當時一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為一種時尚. 張籍《薊北旅思》:「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

」周邦彥《蘭陵王》:「柳蔭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

11樓:匿名使用者

有一種可能是「柳」諧音「留

詩詞為什麼多引用「楊柳」來表達思念之情呢?

12樓:匿名使用者

二月春風吹楊柳,

吹亂心中幾多愁。

料知此愁年年有,

依舊相約風雨後。

杏花村裡杏花酒,

風雨聲中風雨樓。

不見鴻雁傳書來,

只見伊人淚長流。

13樓:713李由

折柳送別之意````

14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折柳送別,其一是因為柳條綿軟細長,隨風飄動彷彿手在牽人衣襟有挽留之意;其二是取柳的斜音「留」。

15樓:匿名使用者

諧音,就象用「蓮子」來暗指愛意一般

16樓:匿名使用者

折柳贈別

折柳贈別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行旅風俗,在詩文、戲曲和**等文學作品中對此均有反映。《三輔黃圖·橋》:"霸(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

漢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這是有關折柳贈別的最早文字記載。因此一般認為此俗形成於秦漢時。

這座富有特殊文化意義的古橋,迄今還橫跨在西安市東郊灞水上,有"灞柳風雪"之稱,列入"關中八景"。

折柳贈別習俗是如何形成的?或日戰國末年,秦將王翦率兵伐楚,關中父老送至灞上。時值暮春,翠柳低垂,風吹絮落。

父老們折下鮮嫩的柳枝,插在出徵將士的盔甲上,以示祝吉。後來,秦軍平燕滅齊,連年出關,折柳贈別逐漸成為送行定式,並隨秦的統一普及為全國性的習俗。

上述民間傳說於史籍記載無徵。因而多數人認為折柳贈別習俗的形成,與"柳"、"留"諧音有關,折柳以贈行人,是藉此表達依依不捨的留戀之情。《詩經·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歌詠,反映了這種諧音取意的民俗文化內涵在西周時已經產生。

另一種解釋是,折柳贈別是對旅人行途安全的祝吉。古人視柳樹為可以辟邪卻鬼的"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載:"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段成式《酉陽雜俎》載:"三月三日,賜侍臣細柳圈,言帶之可免蠆毒。"此外還有清明時節貼柳葉於鬢之俗,稱為"柳葉符",也點明柳的符籙性功能。

凡此,均能映證折柳贈別的避邪寓意--行人帶上它,可使鬼魅望而生畏,遠遠躲開,確保旅程的平安。

有人指出,古人的折柳贈別不僅用於親朋相別之際,還用於對遠方家人親友的思念,如崔湜《折楊柳》詩:"二月風光半,三邊戍不還;年華妾自惜,楊柳為君攀。"李白《宣城送劉副使入秦》詩:

"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這種懷遠之情的發展,是將折下的柳枝寄給所懷的物件,唐詩中抒寫這種情懷與風俗的篇章甚多,如盧照鄰:"攀折聊將寄,軍中書信稀";韋承慶:

"萬里邊城地,三春楊柳節。不忍擲年華,含情寄攀折";張九齡:"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等等。

由此引出折柳贈別習俗深層的文化蘊涵:柳是故里和親情的象徵,行人遊子不僅能夠藉以慰藉羈旅異鄉的寂寞孤獨,而且能夠時常激發對故鄉和親人的懷念。准此,李白所謂"此夜笛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春夜洛城聞笛》)的寓意,便是最為貼切的解釋。

17樓:櫻庭蘭

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柳與「留」諧音

18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速長,角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聊絲則象徵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而我們今天從詩歌中所看到的用「柳」來表現離情別緒的詩句,要早於這種「習俗」。

早在《詩經·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那令人蕩氣迴腸的詩句。

19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讀書時老師過,不過時間長了也淡忘了. 私底下認為"垂柳"因為擬人化與相思相似的原因吧.你大概是個學生吧,去問問老師吧,老師肯定很願意解答的

古詩中「楊柳」特殊含義是什麼?

20樓:鹿小勳麼麼噠

以折柳表惜別,借楊柳抒寫惜別深情,楊柳意象有惜別的暗示性和啟發性。

柳」與「留」諧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達眷眷難捨之情。

借詠柳來讚美春光歌詠大自然。

借楊柳表達惜春傷春之情的。

借楊柳描寫女子和愛情 。

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託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過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由於「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

這一習俗始於漢而盛於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

後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卻從來不曾看見,以此來表達傷春嘆別的感情。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是今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鄉的感情呢?

從審美的角度講,楊柳隨風披拂,嬌羞依人,千般姿態,萬種風情,極具女性的陰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楊柳來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顏。

如「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長恨歌》,「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白居易《不能忘情吟》。

21樓:匿名使用者

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楊柳」是一個情思纏綿的意象,最早出現在《詩經》。孔子一句「歲寒而不凋」的讚歎,使氣節堅貞成了松柏意象的基本內涵,《采薇》作者一聲詠歎,使離愁別恨成為楊柳意象的最基本意蘊。詩人們或詠柳喻人,或借柳送別,凡此種種,「柳」成為中國詩歌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

一、借柳送別:春風爭擬惜長條

暫憑尊酒送無聊,莫損愁眉與細腰。

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

——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

李商隱的《離亭賦得折楊柳》屬於詠柳送別的代表作品。詩人對於離別的無可奈何,只能暫時憑藉杯酒來驅遣離愁。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體。

除了死亡沒有比分別更痛苦的了,春風就不要吝嗇那長長的柳條,讓分別的人們盡情地攀折吧!面對楊柳依依,枝條曼舞,一派多情難捨之狀,友人去要分別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

據說,折柳送別的風俗始於漢代。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速長,角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聊絲則象徵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

而我們今天從詩歌中所看到的用「柳」來表現離情別緒的詩句,要早於這種「習俗」。早在《詩經•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那令人蕩氣迴腸的詩句。

「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既然分別已成定局,那就盡情地攀折柳條吧。你看從前,往時是多麼風光和暢懷,楊柳方盛,而再觀此時之景象,雨雪霏微。

一轉瞬而時序頓殊、故不覺觸景傷懷耳。就連道路上的楊柳枝條婀娜,隨風擺動,都像是依依不捨的樣子。詩人將當時與友人的生離死別之情用楊柳這個景物含蓄委婉而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楊柳的動人之處,就在於它能體會人世間的別離之苦。柳者,留也。

「柳」做為「留」的代名詞,是我們民族文化中的一個亮點。那無邊的柳色,碧綠的枝條,如雪的飛絮,無不契合著人間的離情別緒,無不契合著人間的相思與憂怨。

從此,「楊柳」就成為一個語碼,一個意象,成了古詩中表現別情的最優美動人、情意纏綿的一個意象。

二、詠柳喻人: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

——韓翃《章臺柳》

借問章臺的柳啊,你那婀娜多姿的容貌和往日一樣嗎?縱然那細長柔嫩的枝條和往日一樣隨風飄垂,可能也被他人攀折得不像樣了吧。

唐宋兩朝是我國詩歌的**時代,楊柳意象急速膨脹,成為古詩中內涵最豐富的審美意象之一。自南朝詩歌始,楊柳意象又有了另一層涵意。「柳徑春深,行到關情處,顰不語,意憑心絮,吹向郎邊去。

」這裡詠柳喻人,借柳樹代表著戀愛中的女性,柳絮則是她的纏綿情意。

從審美的角度講,楊柳隨風披拂,嬌羞依人,千般姿態,萬種風情,極具女性的陰柔。

為什麼古人送別的時候要折柳,古人送別朋友時為什麼要折柳,有哪首古詩提到了折柳?

古代社會,由於交通不便和通訊滯後,送別顯得傷感而又隆重,往往一別,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見,也因此產生了大量的膾炙人口的詩詞。而折柳相送是古人送別的重要儀式。古人送別要折柳,這在當時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送別風俗。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可見,折柳在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詩文 戲曲和 等文...

古人為何對雨情有獨鍾古人為何對3672和108情有獨鍾?

1.雨,從雲層中降向地面的水 rain 雨,濡物者也。管子 形勢解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荀子 2.又如 雨答含過天晴 像雨後晴空般的藍色 雨打梨花 喻指零亂不堪的狼狽情景 雨打雞 喻渾身溼淋淋的狀態 雨毛 細雨 雨泣 淚流如雨 3.比喻朋友 friend 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 今,雨不來。唐 杜甫...

古人為什麼喜歡在詩句中用柳來代替留的意思。

柳跟留的音相似 古代人就喜歡這樣。沒得詳細,因為諧音,兩字音相近所以以景代情。柳條綿軟,在風中擺動就像招手挽留的樣子 另外柳與留同音。古人的折柳送別的習俗啊。再說了,柳留同音,有不捨的意思啊。含有柳和留的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