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麼稱呼自己年齡的呢?

2025-06-16 04:45:21 字數 1736 閱讀 8787

1樓:陛下未成年

在古代中國,人們稱呼自己的年齡有不同的方毀念猜式,一般有以下幾種:

1. 年齡直接用數字表示,例如說自己是「廿」歲或「三十」歲等等;

2. 年齡用「虛歲」表示,例如說自己是「虛歲二十」或「虛歲三十」等等。這種方式表示的是按照農曆計算的年齡,比實際年齡大一歲左右;

3. 年齡用「週歲」表示,例如說自己是「週歲二十」或「週歲三十」等等。這種方式表示的是按照陽曆計算的年齡,和實際年齡一致;

4. 年齡用「齒」表示,例如說自己是「齒二十」或「齒三十纖型」等等。這種方式表示的是按照牙齒的生長情況來算的年齡,一年長一顆牙,年齡就增加了一歲。

不同的年齡稱呼方式在不同的時代和文化中可能會有所不同,但以上這些是比高伏較常見的方式。

2樓:朝著勝利前行

古代人不用具體年齡,而是有幷州握具體的稱呼,如幼年,束髮,弱冠,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絕慶,花甲之年,古蹟歲稀之年………

古人是怎樣稱呼年齡的?

3樓:太行山的早晨

形容年齡的古代稱謂如下:

0歲:初度、赤子、襁褓、湯餅之期。

1歲:牙牙。

2歲:孩提。

8歲:總角、童齜、始齔、髫年、始齔、齠年。

9歲:九齡、黃口、指數之年。

10歲:幼學、外傅之年。

12歲:金釵之年。

13歲:豆蔻、舞夕之年。

15歲:及笄、束髮、舞象之年、成童、鄭玄。

16歲:二猜枝咐。

八、破瓜、碧玉年華。

20歲:加冠、結髮、弱冠、桃李年華。

24歲:花信年華。

30歲:而立之年、始室、克壯、半老徐娘。

40歲:不惑(不惑之年)。

50歲: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歲: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高齡、下壽、耆。

61歲:還歷壽。

70歲:從心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

80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壽、傘壽。

88歲:公尺壽。

90歲:上壽、鮐背。

99歲:白壽。

100歲:期頤、期頤之年、上壽。

年齡的古代稱謂來歷:

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瞭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穗純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搭輪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又人到暮年,**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另外,我們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

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

古代人怎樣稱呼自己有幾種啊,古代人怎樣稱呼自己的女兒

1.鄙人 古人稱 呼自己的謙詞 2.臣 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稱 3.孤 古代皇帝自稱 4.小人 古代一些下級對上級,奴才對主人的自稱,有自貶自賤以抬高聽話人之意 也指壞人 5.在下 古人自稱 6.陛下 對皇帝的尊稱 7.閣下 對聽話物件的尊稱 8.令郎 指對方的兒子 9.愚 對自己的稱呼,謙詞 ...

古代人女孩的年齡是怎么表達的,古代人女孩的年齡是怎麼表達的?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下列是古人的女孩年齡稱謂 1 度 小兒初生之時。2 孩提 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3 赤子 襁褓 未滿週歲的嬰兒。4 湯餅之期 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 湯餅筵 也作 湯餅宴...

古代人怎樣稱呼自己的女兒,古時自己女兒的稱呼是什麼

古代人一般稱自己的女兒為小女 犬女 息女。一 基本解釋 小女 犬女 息女,指的是古時謙稱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女兒。二 示例 紅樓夢 第三回 如海 又說 擇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吾兄即同路而往,豈不兩便。如海又說了 選擇下月初二,我女兒入京城,我的兄長和你一起過去,這不是兩邊都方便了。擴充套件資料古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