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三毒,指世間眾生所染三種根本毒害,即貪、嗔、痴。道教受佛教義理影響,認為世間眾生之所以淪入苦海。受諸煩惱,不得解脫,皆因後天習染三毒所致。
道典論》引《元始智慧正觀解脫經》:「言煩惱者,總名三毒。謂貪嗔痴能害眾生法身命,故名之為毒」。
又云:「所言貪者,引取無厭,染欲愛著,聯綿無已,於世間法及出世法有求樂意,皆名為貪。所言嗔者,於眾生中及非眾生貪懷懟恨,咆哮忿怒,如火熾盛,燒滅善根,結大怨憾,是名為嗔。
所言痴者,不信不知三寶正法。憍慢諂曲,無所了知,觸壁無底,不從訶諫,好說無益。多行惡事,所作失道,故名愚痴。
貪、嗔、痴為眾生所受煩惱根源,故修道者務須去此三毒,方得出離苦海而得解脫。
三毒指貪、嗔、痴。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滾悔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1)貪陵滾,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尺備餘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2樓:匿名使用者
簡練點。貪:慾望。
痴:愚笨。嗔:怒恨。
3樓:匿名使用者
貪 是使人墮落的。痴 使人迷茫不知方向。嗔 使人犯罪的禍頭。所以做人要 戒貪慾 戒痴念 戒嗔恨。
4樓:匿名使用者
貪 貪愛 貪慾 指貪念 痴 指愚痴 嗔 是嗔恨 嗔怒。
什麼是貪?什麼是嗔?什麼是痴?
5樓:潛川如斯
貪嗔痴,用現代話來理解,指的是人類內心最基本的三種負面情緒,又稱為「三毒」。貪是貪戀,無休止的索取一切,佛教通常用鴿子來象徵,因為鴿子性貪,您只要餵食,它會吃到撐死為止;嗔是嗔恚,動不動就生氣,處於情緒的煩惱中,佛教通常用蛇來象徵,因緩塵為蛇性嗔,老以為您在挑釁它,動不動就直起脖子「嘶嘶嘶」的發怒,作勢欲攻擊;痴是愚痴,分不清黑白,辨不明是非,充滿了「不雀哪腔撞南牆不回頭」的執拗與愚昧,佛教通常用豬來象徵,因為豬性愚,我們常說「虎毒不食子」,豬餓急了連自己的小豬仔都會吃。這三種情緒存於我們心裡,引導著人做出種種不善的行為,因此佛教的修行,基本上可以用「勤修頃衫戒定慧,熄滅貪嗔痴」一句話來概括。
什麼是貪?什麼是嗔?什麼是痴??
6樓:生活常識愛分享
貪嗔痴指的是非得到不可的執念、發脾氣、對是非善惡無法明辨。
貪嗔痴是佛教用語,是佛教裡所說的三毒。貪指的是對外物的喜好太過於執著,是非得到不可的執念,否則會不甘心。嗔指的是對外相的厭惡太過於執著,如果不滿意就會發脾氣,容易意氣用事。
痴指的是對事情的真相不明理,對是非善惡無法明辨。
佛教關於貪嗔痴的理念
感受其實是人類體驗美好人生的一點靈敏之覺,是人類所獨有的,同時它也跟眼睛、鼻子、耳朵等器官一樣,屬於人類正常的功能。因此,感受的存在並非有什麼不好,不好的是被感受所綁架,被感受牽著鼻子走,這才是人類所面臨的最大問題。
正因為如此,所以古聖先賢們總是教導人們要修行,通過修行卸除掉攀附於感受上棗辯的貪嗔好惡,去體驗真正美好的人生。
乙個人若不能對自己內心的貪嗔好惡有所覺知,則自然會被貪嗔好惡牽著鼻子猜埋走,它要我們快樂我們就快樂,它要我們煩惱痛苦我們就煩惱痛苦,內心不能自由,這也就是為什麼佛教說貪嗔痴是人類煩穗巖螞惱罣礙根源的原因。
如何解讀「貪、嗔、痴?」
7樓:三水江公尺
「貪」表現在兄謹帶名利、地位。「嗔"表現在生氣、煩惱。「痴"表現在想不明白問題。
所謂的「貪",是指執著,貪得無厭,挺而走險,不知足,不知累,不知錯,乃至傷身傷命,或覺醒與不覺醒,表現如:貪親情愛、名利、地位、財富、酒、色等,此名為晌頌貪。「嗔"指羨蘆憎恨心重、氣量小、自高自大、傲慢、嫉惡如仇,表現如:
對人對事若一點不順己心時,即生氣、煩惱、發脾氣,不原諒別人,乃至傷害別人等,此名為「嗔」。「痴"指愚痴,非常人,對任何問題,很難明白與想通,歪曲癲倒事理,無論別人怎樣勸說教導,都難以明白,此名為「痴"。
貪:對順的境界起貪念,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嗔:
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貪、嗔、痴是什麼意思?
8樓:宛榆念訪兒
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答案補充。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舉鎮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此碧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
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
於此五欲執著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
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
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
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森答舉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
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佛說貪,嗔,痴怎麼解釋這貪嗔痴,佛說貪,嗔,痴 怎麼解釋這貪嗔痴佛說的 貪
無妄無我即無災無難,菩薩有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即非菩薩,習慣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薩行著重 無我 而古傳般若即以 無我 悟入實相。無妄無我菩薩境界。貪嗔痴解釋 貪 染著於色 聲 香 味 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 耳 鼻 舌 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 ...
貪嗔痴慢疑意思,貪嗔痴慢疑意思
貪 貪財 貪色 色是指所有能感知到的事物都是色 貪名利 貪食 貪睡嗔 恨 嫉妒 埋怨 傷害 痴 執著 愚痴 不明白真相 慢 傲慢 自大 目中無人。不平等。疑 猜疑,不相信別人。貪心,凶惡,痴儍,傲慢,多疑。貪婪,易怒,執迷,怠慢,多疑 佛教中的,貪,嗔,痴,慢,疑,分別什麼意思呢?佛門把貪 嗔 痴 ...
成就阿羅漢是斷了煩惱還是貪嗔痴
它斷了煩惱也斷了貪嗔痴,阿羅漢不僅僅斷了欲界的貪嗔痴還斷了se界無se界的貪嗔痴煩惱。故而不要在輪迴了。從滅煩惱的角度來說佛陀和阿羅漢是一樣的但是佛陀所悟的智慧甚為高深所以不叫佛陀為阿羅漢 這些被誤導了,其實每個人最後都會脫離輪迴 個別超自私的例外 經過無數世的靈魂進化,最後都沒煩惱,有智慧,不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