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章原文及譯文,道德經第二十章原文及譯文

2025-07-27 18:10:48 字數 2828 閱讀 4910

1樓:深情的鄧公子

道德經第二章原文及譯文如下。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萬物作焉而不辭 一作:萬物作焉而不為始)

譯文:天下的人都能認清美好的事物,就顯露出醜來了。都能認清善良的事物,就顯露出惡來了。

因為事物都是互相對立而出現的,所以有和無由互相對立而誕生,難和易由互相對立而形成,長和短由互相對立而體現,高和下由互相對立而存在,音和聲由互相對立而和諧,前和後由互相對立而出現。這是永遠不變的——恆。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拒絕他們,生養了萬物而不佔有,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是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才不會泯滅。

譯文:天下的人都能認清美好的事物,就顯露出醜來了。都能認清善良的事物,就顯露出惡來了。

因為事物都是互相對立而出現的,所以有和無由互相對立而誕生,難和易由互相對立而形成,長和短由互相對立而體現,高和下由互相對立而存在,音和聲由互相對立而和諧,前和後由互相對立而出現。這是永遠不變的——恆。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拒絕他們,生養了萬物而不佔有,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是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才不會泯滅。

道德經第二十章原文及譯文

2樓:韓老師的小課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畏畏。

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其若晦,寂兮似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道德經第二十章,食母【譯文】

應諾和呵斥,相差有多遠?美好和醜惡,相差有多遠?別人所畏懼的,自己也不可不畏懼。

精神領域開闊啊,好像沒有盡頭的樣子。眾人欣喜若狂,就像參加盛大的宴會享受豐盛的筵席,又像春和日麗之時登上高臺觀賞仲春的美景。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於衷。

混混沌沌啊,有如初生的嬰兒連笑也不會笑。

疲倦閒散啊,或像長途跋涉的遊子還沒有歸宿。眾人的東西多得用不完,我卻什麼也沒有。我真是愚人心腸啊,混沌無知。

當別人都光耀自炫的時候,只有我昏昏昧昧;當別人都精明靈巧的時候,只有我無所識別。

茫茫無邊啊,像遼闊的大海沒有止境;洶湧澎湃啊,如肆虐的狂風橫掃萬里。眾人好像都很有作為,只有我顯得愚昧笨拙。我和眾人如此與眾不同,因為我以守「道」為貴。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原文及譯文

3樓:卦山條貓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原文及譯文如下: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譯文: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誇耀的建立不起功勳;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

從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只能說是剩飯贅瘤。因為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道德經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

道德經二章原文和譯文

4樓:聽過麋鹿嗎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神悶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差彎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虛瞎悶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

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註釋。惡已:惡、醜。已,通「矣」。

斯:這。相:互相。

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

盈:充實、補充、依存。

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聖人居無為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

作:興起、發生、創造。

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的詳細解釋,《道德經》中「上善若水」該怎麼理解?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餘道矣 我的理解是,最聰明的處世方法要像水一樣,不驕不躁,水總是往低處留,可是萬物都離不開水,人不論在什麼時候都該謙虛一點。這樣才會真正地接近於 大道 上善若水 是道家的一種境界 心靜如水,水能載舟,滋潤萬物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德經的道是前幾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道總是無所作為,但說又沒有東西不是出於它的作為。這是老子非常明確的立場,沒有道就沒有一切,道是先天地生,可以為萬物母。道是無為的。因為它不存在任何目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無心而為,無心就是沒有任何目的,道也是沒有任何潛能要實現。有潛要實現的話,道本身就不完美了。道又是...

道德經中(以下句子的意思)急,老子《道德經》中的第一句什麼意思

道 生 一 一 生 二 二 生 三 三 生 萬 物 萬 物 負 陰 而 抱 陽 衝 氣 以 為 和 道 是獨一無偶的,獨一無偶的 道 稟賦陰陽兩氣,陰陽兩氣相交而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都在這種狀態中產生的。萬物背陰而向陽,陰陽兩氣互相激盪而成新的和諧體 道 可 道 非 常 道 名 可 名 非 常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