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例子能證明傳播學是過程,有哪些例子能證明傳播學是一個過程

2021-03-19 18:29:02 字數 5983 閱讀 8256

1樓:only_u止戰

你的問題應該是傳播是一個過程吧?拉斯韋爾5w模式 夏農韋弗模式 還有就是施拉姆——奧斯古德模式 施拉姆大眾互動模式 德弗勒模式 這些都能說明傳播是一個過程

傳播學中 第三人效果理論在生活中有什麼例子可以說明啊?

2樓:月似當時

案例:2023年3月16日起,中國各地忽然爆發市民搶購食鹽「盛況」,大量超市銷售一空。個別不良商家藉機提價,北京一箱40多元的食鹽賣到600元。

各地鹽業公司紛紛採取措施保障充足**。

網上搶購食鹽的理由基本有兩個,一是吃鹽防輻射,二是核輻射汙染海鹽。對此,衛生部門第一時間就闢了謠,表示吃鹽不防輻射,另外中國食鹽中海鹽比例不超20%。而海鹽也大多產自東南沿海,距離日本較遠。

在次食鹽搶購風潮的過程中,不僅衛生、***等**部門高速反應進行闢謠。更重要的是,網路上尤其是微博中迅速形成了理性的對搶購食鹽的質疑聲。

這種網民自發的開放的言論,使謠言瞬間粉碎。到17日下午,網路上已經沒有鼓動大家搶鹽的資訊,很多年輕人也紛紛打**告訴父母沒必要搶鹽。

在「搶鹽」資訊一開始蔓延時,個體由於恐慌心理和普遍情緒的影響,往往容易陷入集體的迷狂之中。個人對自己的經驗、教育程度的自信被消融在集體無意識之中。

隨著**逐漸推進資訊的公開透明,資訊越透明,謠言消弭的就越快,網路上的理性聲音也逐漸增多,人們逐漸瞭解事件真相,並開始形成自己的獨立判斷,從而對事件進行反思。

人們對資訊內容的負面性或有害程度的瞭解不斷加深,人們「維護良好的自我形象」的意識逐步被強化,並且認為心理比較脆弱的他人會受到有害資訊的影響,這種認知導致了人們「為他人利益」的動機,此時,形成「第三人效果」。搶鹽風波隨著「第三人效果」的產生得以平息。

擴充套件資料

心理學的「自我強化」(self-enhancement)理論,可以對「第三人效果」做出解釋。「自我強化」包括三個方面:

(1)對自己盲目樂觀(unrealistic optimi**),覺得與他人相比,自己遭遇不幸事件的概率較低,或者覺得自己不太容易接受負面事件的影響。

(2)虛幻的優越感(illusory superiority),每個人都容易認為自己很優秀,習慣於用正面方式評價自己。

(3)自我服務式歸因(self-serving attribution),即在好事面前容易誇大自己的作用,在壞事面前容易推諉責任的傾向。

「自我強化」有著強化個人的自尊和自我價值的功能,並且影響人的言行。

人都有高估自己的傾向,在大眾傳播面前認為自己更有主見,對**影響更有抵抗力,更不容易接受負面資訊影響。發現「自我強化」傾向是產生「第三人效果」的重要原因。

3樓:太皇太后露拉拉

例如 賣奶粉的廣告 表面所指是嬰幼兒 但是真正受到影響的是父母

大眾傳播的影響和效果,通常不是在傳媒指向的表面受眾中直接發生的,而是通過與他們相關的 「第三人」的反應行為實現的。即戴維森所提出的這種影響機制稱為「第三人效果」。

4樓:匿名使用者

百科定義:第三人理論又稱第三人效果、第三人效應。最早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戴維森教授於 1983 年提出的。

他認為人們在判斷大眾傳媒的影響力之際存在著一種普遍的感知定勢,既傾向於認為大眾媒介的資訊對個人層面(對我或你)未必產生多大影響,然而對社會層面(對他人)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但「第三人理論」並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針對所有人都成立。「第三人理論」與下列三個因素相關:

1、當事人的知識水平。知識水平越高,當事人越認為自己的判斷正確,「第三人效果」越明顯。

2、資訊內容的負面或有害程度。資訊中含有色情、暴力或誹謗、汙衊性內容時,負面或有害程度愈高,「第三人效果」愈明顯。

3、社會距離。第一人(當事人)與第三人(他人)之間的地理的、心理的距離愈遠,「第三人效果」愈明顯。

5樓:清華陳超

比如很多人都認為別人很可能上網有癮,而不相信自己會上癮

我是學新聞的,這個例子保證是正確的,滿意的話最好能給我點分

6樓:匿名使用者

發生鹽荒新聞報道時,被採訪者說,我會理性判斷的,鹽荒那那麼容易。但我相信鹽荒報道後,肯定有大量的人會買大量的鹽屯起來。

7樓:外院郝俊

比如熱炒的「異煙肼毒狗」事件,對於愛狗和恨狗的人來說,誰都不聽,不願聽對方的意見,已經相當的偏執了

傳播學裡的第一人效果理論怎麼理解?有例子可以說明嗎?

8樓:

早期的傳播學研究,傳播效果為強效果,代表理論為「魔彈論」或「子彈論」,意思就是大眾傳播就如射出去的子彈打在受眾身上一樣,有非常大的效果。後來研究證明這一理論是錯誤的,繼而改為「有限效果論」,即大眾傳播的效果是有限的,並不是想象中那麼強大。參見拉扎斯菲爾德、霍夫蘭等人的研究。

進入70年代後,效果研究發展到新一階段,稱為「適度效果理論」,如議程設定理論、沉默的螺旋理論等等。傳播的效果分為三個層次,認知層、意識層、行動層,有限效果論針對的是人的行動層面,而適度效果論針對的是認知層面。也就是說,大眾傳播對於人的認知層面具有較強的效果,而對於行動層面或許效果不大。

傳播學有什麼理論?

9樓:熱心網友

1. 子彈理論:

早期大眾傳播學有「子彈論」,認為傳播如同打槍,傳播者一說話,接受者就會被語言的槍彈擊中,傳播效果就達到了。後來,這個理論受到了否定,傳播效果的產生被認為由傳播者與受眾在複雜的互動作用下形成。

2. 傳播流:

「傳播流」研究強調人際產播在大眾傳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傳播效果形成過程中的眾多制約因素環節,對否定早期「魔彈論」的傳播觀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學者是拉扎斯菲爾德,卡茲和羅傑斯等

3. 有限效果論

其主要觀點是:大眾傳播沒有力量直接改變受傳者對事物的態度,在人們作出某種決定之際,許多其他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個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心理的既有傾向受傳者對資訊的需求和選擇性接觸機制,群體歸屬關係和群體規範,大眾傳播過程中的人際影響等等。

4. 議程設定功能

該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給資訊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後順序。

5. 沉默的螺旋

如果一個人感覺到他的意見是少數的,他比較不會表達出來,因為害怕被多數的一方報復或孤立。這一理論假設人們總是在判斷什麼是公眾的觀點,而且他們經常通過**來判斷。理論同時假設我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對被孤立的恐懼,而且我們知道什麼觀點可以導致我們被主流群體孤立。

6. 培養理論

大眾傳播媒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受眾的世界觀。

7. 知溝理論 ,「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資訊,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資訊越多,這二者這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

10樓:匿名使用者

傳播可以分為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和大眾傳播

(一)人內傳播(自我傳播):

自我互動理論

人是擁有自我的社會存在,人在在外界事物和他人作為認識物件的同時,也把自己作為認識物件。在這個過程中,人能夠認識自己,擁有自己的觀念,與自己進行溝通或傳播,並能夠對自己採取行動,即「自我互動」。

(二)「主我」和「客我」理論

人的自我是在作為意願和行為的主體的「主我」和作為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的「客我」的互動中形成的 。

(三)個人資訊處理的「基模理論」

我們之所以能夠快速有效地認知、分析新事物或新資訊,是我們大腦中有一種被稱為「認知基模」的東西在起作用,它來自於我們過去相關的經驗和知識。

(四)詳盡分析可能性理論

1.每個人都會以兩種不同方式處理資訊,一種是詳盡、嚴謹的思考和處理,稱為沿「核心路徑」處理資訊;一種是簡單、粗略地處理資訊,稱為沿著「邊緣路徑」。

2.有詳盡分析發生的概率主要跟當事人與問題的相關性、認知需求和能力相關。

(五)人際傳播

個人與個人之間的資訊傳播活動,沒有什麼成文的理論,但不能忽視,因為在大眾傳播中他們會發生巨大的作用

(六)群體傳播:群體傳播:

群體規範對外部資訊的作用:美國兩位傳播心理學家以美國中學生的課外團體——「童子軍」為物件進行的實驗,實驗證明,成員的群體歸屬感意識越強,對於群體規範不相容的外部宣傳也越能表現出較強抵制態度 。

(七)資訊壓力和趨同心理:一般人在通常情況下會認為多數人提供的資訊,其正確性大於少數人;個人希望與群體中的多數意見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體制裁 。

(八)集合行為:

不同於一般的群體行為,集合行為指的是在結構性壓力下,在觸發性事件刺激下形成的非常態社會聚集。例如**、火災之後的群眾騷亂,處於某種原因的自發集會、遊行、示威、種族衝突,流言下的搶購風潮等等。

拓展資料

傳播學社會科學學科

傳播學是關於傳播的一種視角,通過彙集各種觀點和方**來研究各種傳播活動。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

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係的學問,即傳播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資訊交流的學科。它具有交叉性、邊緣性、綜合性等特點。

參考資料

11樓:繁人凡人

傳播學理論有:

子彈理論:

早期大眾傳播學有「子彈論」,認為傳播如同打槍,傳播者一說話,接受者就會被語言的槍彈擊中,傳播效果就達到了。後來,這個理論受到了否定,傳播效果的產生被認為由傳播者與受眾在複雜的互動作用下形成。

傳播流:

「傳播流」研究強調人際產播在大眾傳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傳播效果形成過程中的眾多制約因素環節,對否定早期「魔彈論」的傳播觀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學者是拉扎斯菲爾德,卡茲和羅傑斯等。

有限效果論

其主要觀點是:大眾傳播沒有力量直接改變受傳者對事物的態度,在人們作出某種決定之際,許多其他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個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心理的既有傾向受傳者對資訊的需求和選擇性接觸機制,群體歸屬關係和群體規範,大眾傳播過程中的人際影響等等。

議程設定功能

該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給資訊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後順序。

沉默的螺旋

如果一個人感覺到他的意見是少數的,他比較不會表達出來,因為害怕被多數的一方報復或孤立。這一理論假設人們總是在判斷什麼是公眾的觀點,而且他們經常通過**來判斷。理論同時假設我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對被孤立的恐懼,而且我們知道什麼點可以導致我們被主流群體孤立。

培養理論

大眾傳播媒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受眾的世界觀。

知溝理論

「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資訊,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資訊越多,這二者這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

第三人效果

它包括兩個基本的假說:

①知覺假說:人們感到傳媒內容對他人的影響大於對自己的影響。

②行為假說:作為第三人認知的後果,人們可能採取某些相應的行動,以免他人受傳媒內容影響後的行為影響到本人的權益和福利;人們可能支援對傳媒內容有所限制,以防止傳媒對他人的不良影響。

從傳播學角度分析該事件,「第三人效果」理論對這種因資訊傳播而引起「恐慌」的現象具有很強的解釋力。據「第三人效果」理論,受眾傾向於認為傳媒資訊對其他人(第三人)的影響更大。在此次碘鹽危機中,受眾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家裡缺不缺鹽,而是預計其他人會因為碘鹽恐慌而搶購。

因此,為了避免「後下手遭殃」的結,就必須「先下手為強」。當群體不約而同形成這種共識時,「恐慌購買」就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媒介霸權了論

媒介霸權理論是葛蘭西在其著名的《獄中札記》中提出的一個理論,對大眾文化和媒介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葛蘭西認為,一個社會制度的真正力量並不是統治階級的暴力或其國家機器的強制性權力,而是被統治者對於統治者世界觀的接受。霸權的產生、再生產以及轉換是市民社會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作用的結果,這與國家暴力機器的強制性不同。

對於葛蘭西來說,國家實施壓制,而市民社會則行使霸權。霸權在文化和意識形態方面運作時必須通過市民社會的各種機構,如教育、家庭、教會以及大眾文化和大眾傳媒等社會機制來實施。

傳播學有哪些課程,傳播學主要課程是什麼,就業方向怎麼樣?

傳播學概論 復 網路傳制 播 廣告學 新聞學概bai論 市場研究 視du聽語言 傳播學研究zhi方法 傳dao播學史 媒介經營管理等,其實整個新聞傳播學下的理論專業課程都大同小異。技能專業課程一般會有攝影 攝像 影視後期 平面設計等,每個學校都不一樣的,但不會有太大的差別。你問的是本科還是研究生?本...

傳播學的專業課程主要有哪些傳播學有哪些課程

傳播學專業課課程分為三類 理論類 傳播學理論,主要包括西方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各自的理論。實務類 廣告學,公共關係學等。文史類 人類傳播史,大眾傳播史 廣告史,公共關係史。此外還包括網路傳播 新聞學概論 市場研究視聽語言 傳播學研究方法 媒介經營管理等。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 發展...

什麼是傳播理論,傳播學有什麼理論?

傳播學理論有 子彈理論 早期大眾傳播學有 子彈論 認為傳播如同打槍,傳播者一說話,接受者就會被語言的槍彈擊中,傳播效果就達到了。後來,這個理論受到了否定,傳播效果的產生被認為由傳播者與受眾在複雜的互動作用下形成。傳播流 傳播流 研究強調人際產播在大眾傳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傳播效果形成過程中的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