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地球》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只有一個地球》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2021-05-16 23:23:24 字數 4271 閱讀 9748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心思想:本文介紹了我們生活的地球上人類活動的範圍很小很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很有限,如果人類隨意毀壞,就會給生存帶來嚴重威脅,人類也不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后有其他去處。說明保護地球、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本文段落大意:第一段(1~2):說明地球是人類的母親,但地球上人類活動的範圍只有很小很小。

第二段(3~4):說明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類如果隨意毀壞,就會使資源枯竭,就會給自身的生存帶來嚴重威脅。

第三段(5~7):說明人類別無去處,不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以後再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

第四段(8~9):說明我們要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2樓:魅力的我

告訴人們地球是唯一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讓我們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

3樓:匿名使用者

課文通過對地球的美麗,小,自然資源,無法移民四個方面寫出來了要保護地球。只有這個地球。

4樓:飄飄落雪陣陣情

呼籲人們保護地球,人人出一份力,地球會更美好。

5樓:聖靈麒麟王

課文從宇航員在太空遙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寫起,引出了對地球的介紹;接著,從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類活動範圍很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有限而又被不加節制地開採或隨意毀壞等方面,說明地球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威脅;然後,用科學家研究的成果證明,當地球資源枯竭時,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人類居住;最後,得出結論:人類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

《只有一個地球》的中心思想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心思想:本文介紹了我們生活的地球上人類活動的範圍很小很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很有限,如果人類隨意毀壞,就會給生存帶來嚴重威脅,人類也不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后有其他去處。說明保護地球、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本文段落大意:第一段(1~2):說明地球是人類的母親,但地球上人類活動的範圍只有很小很小。

第二段(3~4):說明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類如果隨意毀壞,就會使資源枯竭,就會給自身的生存帶來嚴重威脅。

第三段(5~7):說明人類別無去處,不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以後再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

第四段(8~9):說明我們要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7樓:青丘公子璟

中心思想:本文介紹了我們生活的地球上人類活動的範圍很小很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很有限,如果人類隨意毀壞,就會給生存帶來嚴重威脅,人類也不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后有其他去處。說明保護地球、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段落大意,結構層次。

本文段落大意:第一段(1~2):說明地球是人類的母親,但地球上人類活動的範圍只有很小很小。

第二段(3~4):說明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類如果隨意毀壞,就會使資源枯竭,就會給自身的生存帶來嚴重威脅。

第三段(5~7):說明人類別無去處,不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以後再移居

8樓:聖靈麒麟王

課文從宇航員在太空遙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寫起,引出了對地球的介紹;接著,從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類活動範圍很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有限而又被不加節制地開採或隨意毀壞等方面,說明地球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威脅;然後,用科學家研究的成果證明,當地球資源枯竭時,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人類居住;最後,得出結論:人類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

9樓:糜糜糜糜糜糜丶

保護自然環境,節制開採,因為只有一個地球。

10樓:發給哇哈

我們要保護地球,愛護地球。

11樓:

你是誰啊,打個**才叫你非本人

關學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12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周敦頤和邵雍由於受象數學的影響,思想上還有漢儒神祕主義和獨斷主義的殘餘。比他們稍晚的張載則完全拋開了象數學,立足於理性主義建立理學世界觀。張載(1020~1077)字子厚,陝西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

他常年講學於關中,**也多為關中人,故他創立的理學學派稱為關學。張載批判了佛、道兩家關於「空」或「無」的本體論思想,出佛人儒,提出氣一元論。他認為氣是充塞於宇宙的物質實體,「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

」氣的本然狀態叫作「太虛」,「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太虛即氣。」太虛和氣是同一概念。氣是萬物的本原,萬物產生於氣,復歸於氣。

「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他打比方說,氣在太虛中聚與散,就像冰在水中凝結與融釋一樣,氣聚合而形成具體事物,氣消散而歸復於太虛。他否認有脫離氣的絕對的虛無狀態。

「知太虛即氣,則無『無』」。張載以氣為核心把天、道、性、心等儒學範疇連成一個體系,認為「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張載的氣一元論真正揚棄了佛、道的本體論,為儒家人世哲學奠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張載從氣一元論出發看待人性,提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相對立的觀點。他說:「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故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焉。」「天地之性」也就是太虛的本性,它是人性善的依據。氣質之性是人稟受陰陽二氣而形成形體之後所具之性,它因人而異,是人性惡的依據。

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天地之性」,也都有「氣質之性」。自我修養的目的就是摒棄「氣質之性」,歸復於「天地之性」,成就聖人、君子式的人格。這就是他倡導的「變化氣質」:

「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張載的人性論一方面承認自我完善的內在根據,另一方面又強調自我改造的必要性,把荀子的性惡論和孟子的性善論成功地綜合起來了,解決了中國儒學史上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他的人性論為其他理學家們所接受,朱熹讚揚說:

「氣質之說,起於張程,極有功於聖門,有補於後學,前人未經說到。故張程之說立,則諸子之說泯矣。」

張載還用氣一元論論證儒家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和仁愛孝親觀念。在他看來,既然天地萬物都以氣為本原,那麼也就意味著人與天地萬物構成和諧的、有機的整體。因此人應當對天地盡孝心,對他人乃至萬物盡愛心。

他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張載這種「民胞物與」的思想要求一切人都像兄弟一樣相親相愛,但並不主張取消等級制度。他把君主說成父母的長子,要求人們服從他的統治,守分守位,盡忠盡孝。甚至提出「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

存,吾順事,沒,吾寧也。」他的這種隨遇而安的思想受到理學家們的交口稱讚。

張載的氣一元論雖然論證了儒家的某些倫理觀念,但沒有為三綱五常這一儒家的基本原則提供形而上學依據。這個任務落在了程顥、程頤肩上。程顥(1032~1085)字伯淳,河南洛陽人,人稱明道先生。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3課 只有一個地球 的中心思想

13樓:匿名使用者

「只有一bai個地球」,這du是2023年在瑞典首zhi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dao人類環境會

議提出的響亮口回號答,本文以此為題,採用科學小品文(文藝性說明文)的形式,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瞭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呼籲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課文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先從宇航員在太空遙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寫起,引出了對地球的介紹;接著從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有限而又被不加節制地開採或隨意毀壞等方面,說明地球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威脅;然後用科學家研究的成果證明,當地球資源枯竭時,人類目前無法移居到第二個適合的星球上;最後告訴讀者:人類應該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

課文采用了列數字、舉例子等多種說明方法,科學地介紹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識,有力地說明了「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用詞嚴謹,表達生動,是本文語言的主要特點。同時,課文多處採用比喻、擬人等手法,體現了科學小品文語言的生動形象性。

全文融科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於一體,在介紹科學知識的同時,又能激發讀者的情感,啟迪讀者的思想。

14樓:留下一片林

「只有一個地球bai」,這是2023年在瑞du

典首都斯zhi德哥爾摩召開的人dao類環境會議

提出的響內亮口號,本文容以此為題,採用科學小品文(文藝性說明文)的形式,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瞭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呼籲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15樓:浩海

呵呵,中心思想是一個總結性的句子,就是像電視上的廣告一樣,讀一下整篇課文介紹的主要內容就知道了,小妹妹或弟弟,需要你自己試試吧。

據我猜應該是"愛護環境"!

《祝福》的中心思想,魯迅祝福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祝福 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魯迅祝福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通過祥林嫂的遭遇,控訴封建禮教對人性 特別是女性 的壓制和 希望能喚醒國人對封建禮教以及其衛道士 魯四老爺之流 的痛恨和憤慨,以便早日砸爛這個萬惡的 沒...

散步每一行的中心思想,《散步》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一篇文章概括中心思想就是闡述這篇文章寫得主要內容,有什麼意義 概括記敘文中心思想的提煉與的方法 記敘文的中心是文章的靈魂,是對寫人 記事 寫景 狀物等的內容的概括 提煉,是通過人 事 景物所表現出的中心思想.概括記敘文中心的主要方法有 1 分析文題,概括中心.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標題可揭示文章...

《陽關雪》中心思想,餘秋雨的《廢墟》中心思想是什麼?

縱觀全篇,作者並沒有將自己的感情抒發放在感嘆天地的廣大自我的渺小上。而是將自己的思緒投影到歷史的長河之中,他的思索是更高層次 更深層次的感慨。作者用深邃的目光透過這些景物,把關注的焦點定位在這些自然景觀背後所沉澱的文化內涵上,體現出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歷史感和滄桑感,飽蘸著深切的民族和文化的憂患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