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學與存在主義的區別有哪些,什麼是存在主義???

2021-05-31 12:30:07 字數 5389 閱讀 5430

1樓:陳浩峰

胡塞爾創立了現象學。現象學有其固定的方法。

存在主義與現象學的聯絡,可以認為是——存在主義是現想學的延續。存在主義的哲學家,每一個人的理論都是密切與胡塞爾相關,或者是從研究胡塞爾開始,或者是中途轉入胡塞爾研究而走上存在主義道路,並且,胡塞爾現象學的很多基本方法被存在主義者一以貫之的奉行了下去。可以說現象學為存在主義提供了源頭、方法。

並且,如果說海德格爾是現象學,那麼存在主義也始終沒能走出海德格爾。

相對於現象學,存在主義不像一門哲學。存在主義者得學究氣不濃,甚至很弱,他們更多的關心社會問題,關心身邊的現實問題,並且行動,他們是社會活動家,但很少在哲學理論上有深刻的洞見、建樹。例如薩特,很能社會活動,但是他的哲學基本沒有什麼深度、精度,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思想就是一門哲學,但是它為什麼是哲學,其原因我們都清楚。

」存在主義中,,梅洛龐蒂的思想還是有些深度的,但是遠遠比不上現象學。現象學是充滿學究氣的,胡塞爾、海德格爾潛心理論研究,心無旁騖,並且現象學用詞偏僻、艱澀,非常深奧。存在主義的哲學普通人就可以讀懂。

現象學是大陸理性主義的延伸,而存在主義似乎是柔和了經驗論、實用主義,顯示了當代法國哲學的雜而不精。

什麼是「存在主義」???

2樓:結果是已收到

存在主義是一個很廣泛的哲學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論的存在主義、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存在主義三大類,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個人的非理性意識活動當作最真實存在的人本主義學說。

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礎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從而擁有意義。

3樓:匿名使用者

存在主義,主要是與某些19世紀和20世紀的有關哲學**的傳統歐洲哲學家誰,儘管深刻教義分歧,認為哲學思想始於人類主體 - 不僅僅是思維主體,而是表演,感覺,活著的人類個體。雖然存在主義思想的主要價值被普遍認為是自由,但其主要優點是真實性。在存在主義者看來,個人的出發點是被稱為「存在主義態度」,或者面對一個顯然毫無意義或荒謬的世界時的迷失方向,混亂或者恐懼感。

許多存在主義者也認為傳統的系統或學術哲學在風格和內容上過於抽象和偏離具體的人類經驗。

索倫克爾凱郭爾一般被認為是第一位存在主義哲學家,儘管他沒有使用存在主義這個術語。他建議每個人 - 而不是社會或宗教 - 全權負責賦予生命意義,並且熱烈地,真誠地或「真實地」生活。存在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幾年中變得流行起來,並強烈地影響了哲學以外的許多學科,包括神學,戲劇,藝術,文學和心理學。

4樓:京城十號院

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是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以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最先提出的是尼采。索倫·克爾凱郭爾、叔本華、雅斯貝爾斯和馬丁·海德格爾可被看作其先驅。

尤其在20世紀中它流傳非常廣泛。法國哲學家薩特和作家阿爾伯特·加繆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著名和最明確的倡議是薩特的格言:「存在先於本質」(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他的意思是說,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體外的靈魂。

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準或宗教信仰,人有選擇的自由。要評價一個人,要評價他的所作所為,而不是評價他是個什麼人物,因為一個人是由他的行動來定義的。

存在主義否認神或其它任何預先定義的規則的存在。薩特反對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為它們縮小人的自由選擇的餘地。假如沒有這些阻力的話,那麼一個人的唯一的要解決的問題是他選擇哪一條路走。

存在主義的產生與它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資產階級文明終結的開端。現代時期的到來,人進入了它的歷史中的非宗教階段。

此時,雖然他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權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時發現自己的無家可歸。隨著宗教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喪失,人不但變得一無所有,而且變為一個支離破碎的存在物。他沒有了歸宿感,認為自己是這個人類社會中的「外人」,自己將自己異化。

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種理論來化解自己的異化感覺時,存在主義就應運而生了。

存在主義的思想淵源主要來自於克爾凱郭爾的神祕主義、尼采的唯意志主義、胡塞爾的現象學等。

5樓:無心為君總是死

存在主義,就是存在高於本質。先有存在,才有本質。人在事物面前,通過獨立的意識做出選擇。如果被暴力、征服等手段來強制讓人選擇,這種人不能稱為人。

6樓:匿名使用者

請參考以下詳細資料和解釋,希望對你有用

存在主義一詞的拉丁文existentia,意為存在、生存、實存。存在主義哲學論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識、概念、本質的傳統哲學,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但也不是指人的現實存在,而是指精神的存在,把那種人的心理意識(往往是焦慮、絕望、恐懼等低覺的,病態的心理意識)同社會存在與個人的現實存在對立起來,把它當作唯一的真實的存在。

薩特是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他提出的「存在先於本質」「他人即地獄」等著名論斷,影響了很多人。

被薩特吸引,是因為有這樣的困惑難以解開:當代社會中,人們愈發強烈的感覺到的不安全感,競爭日益激烈,慾望無限延伸,似乎永遠難以停下匆忙的腳步,稍作停歇。而正如高更提出的「我們從**來?

我們是誰?我們到**去?」的永恆命題,我們不能解答,漸漸的迷失了自己,漸漸的,墜入虛無。

讓我們來看看薩特的註解,薩特認為,人一生下來,他沒有本質,本質是後天的,是通過人的意識自由選擇的,正因為人的自由選擇,所以人的本質並不固定,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意識的選擇是很純粹很個人的事情,每個人的選擇都不相同,所以人的本質也各不相同。

理解了這個前提,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會有不安全感就可以得到存在主義的解釋。雖然人能自由選擇自己的本質,但是人總不能忍受自身本質的不確定性,這種情景讓人覺得不安,所以努力想讓自己的本質固定下來,免受不斷否定自我,改變自己折騰自己帶來的煎熬。

周國平在《哲學的魅力》一文中談到:「人處在時間和空間交叉點上,作為瞬息和有限的存在物,卻嚮往永恆和無限。人類最初的哲學興趣起於尋找變中之不變,相對中之絕對,正是為了給人生一個總體說明,把人的瞬息存在與永恆結合起來。

」然而人們能找到變化中的不變嗎?

對於這個問題,薩特是持悲觀態度的,他沮喪地看到,由於人有意識,這可惡的意識,使人總處於搖擺之境。只要人活著,他就找不到他的堅實性。於是,人面對著虛無。

人沒有他自己時,世界對他是一片虛無,有了他自己,這個自己卻是本質空缺的自己,所以他面對的仍然是虛無的感覺。不過,薩特認為,正因為如此,人類特有的尊嚴誕生了,他不無自豪地宣稱:「正是這種虛無才是行動意志的基礎。

」換句話說,因為虛無,人活著才有了意義。虛無是我們一切行動的最初形式。

雖然薩特是悲觀的,但我們也可以試著來看一看這個觀點積極的一面,假設,有一個罪犯,他今天殺了人,他知道今天他對自己的本質作出了錯誤的選擇,如果他能夠充分理解薩特的人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本質的理論,應該很容易在第二天做一個好公民。顯然這在現實世界是荒謬的,前幾年流行的一部青春肥皂劇裡面的經典臺詞:「如果道歉有用,那還要警察做什麼」充分說明了這一假設的荒誕。

在今天看來,薩特仍然是理想化了,當我們試圖在他的哲學裡找到解答我們困惑的甘泉的時候,發現已經處處受制,很多情況下,我們都不能自由選擇,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幾千年來的名言至今仍具效用。而薩特似乎已經過時了。

薩特的存在主義在二戰期間風靡歐洲大陸,人們在一片廢墟中,薩特給了他們最大的精神慰藉,過去的一切已經不堪回首,我們應該選擇更好的生活。當歐洲經濟開始騰飛之後,薩特也因此退出了人們的視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不難理解,現實中的廢墟和哲學中的虛無是可以很好統一在一起的。

歷史選擇了薩特,恰好他的個人經歷造就了他的思想,小我和大我一旦結合,就迸發出偉大的力量。

讓我們回到開頭,我們的困惑,我們試圖用存在主義來解釋自身的虛無,卻發現,薩特也不過是自己折騰自己,稍微瞭解一下薩特的經歷,特別是他和波伏娃的愛情也是如此,不僅折騰自己,也折騰伴侶。所以我們怎麼辦,仍然是個未知數,或許能給自己的答案也就是:不要自己折騰自己。

或許用一句話來概括吧:像一個凡人那樣活著,像一個詩人那樣體驗,像一個哲人那樣思考。

薩特 二次大戰後,存在主義在法國思想界戰友據重要地位,確立了**教存在主義。一些作家,通過文學創作進行宣傳,擴大了存在主義的影響。法國的存在主義基本上分為兩大派:

以西蒙娜·魏爾、加布林埃爾·馬賽爾為代表的**教存在主義;以讓保爾·薩特、阿爾貝·加繆、德·博瓦爾為代表的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它又稱為薩特的存在主義,或簡稱為存在主義。

法國在二戰中充滿消極頹廢、悲觀失望情緒,知識分子中形成一種由於苦悶、孤獨、被遺棄、找不到出路而玩世不恭、放蕩不羈的風尚。於是,標榜個人的生活、自由、存在放在第一位的薩特的存在主義受到極大歡迎,被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當作最時髦的哲學。至50-60年代,它成為全歐最流行的哲學思潮。

存在主義的集大成都薩特在研究**教存在主義哲學的基礎上,拋棄了克爾凱戈爾的宗教神祕主義,繼承並發展了胡塞爾的非理性主義,形成了他自成體系的哲學思想-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從此,存在主義哲學的發展跨入了一個新階段,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當代存在主義哲學。存在主義哲學提出了三個基本原則:

其一是"存在先於本質",認為人的"存在"在先,"本質"在後。"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場,後來才說明自身。"所謂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覺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則一切都不存在。

所謂"存在先於本質",即是"自我"先於本質,也就是說,人的"自我"決定自己的本質。其二是"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認為在這個"主觀性林立"的社會裡,人與人之間必然是衝突、抗爭與殘酷,充滿了醜惡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謬的。

而人只是這個荒謬、冷酷處境中的一個痛苦的人,世界給人的只能是無盡的苦悶、失望、悲觀消極,人生是痛苦的。窮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其三是"自由選擇"。

這是存在主義的精義。存在主義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選擇自己的行動時是絕對自由的。它認為人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對各種環境,採取何種行動,如何採取行動,都可以做出"自由選擇"。

"如果存在確實先於本質,人就永遠不能參照一個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來解釋自己的行動,換言之,決定論是沒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薩特認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個人意志作出"自由選擇",這種人就等於丟掉了個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不僅是存在主義文學的思想核心,而且成為後現代主義文學各個流派的思想基礎。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是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以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最先提出的是尼采。索倫·克爾凱郭爾、叔本華、雅斯貝爾斯和馬丁·海德格爾可被看作其先驅。

尤其在20世紀中它流傳非常廣泛。法國哲學家薩特和作家阿爾伯特·加繆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著名和最明確的倡議是薩特的格言:「存在先於本質」(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他的意思是說,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體外的靈魂。

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準或宗教信仰,人有選擇的自由。要評價一個人,要評價他的所作所為,而不是評價他是個什麼人物,因為一個人是由他的行動來定義的。

存在主義否認神或其它任何預先定義的規則的存在。薩特反對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為它們縮小人的自由選擇的餘地。假如沒有這些阻力的話,那麼一個人的唯一的要解決的問題是他選擇哪一條路走。

存在主義的對立面是什麼,與有什麼區別

當然是虛無主義啦 兩者是相互對立的關係啊 存在,是自我內心的認同存在,那麼她必然存在,那麼,你問的是你看到與你內心回的不同的存在是什麼呢,這答是個老哲學範疇了,那是是給16至18歲玩的,如果你是這個年紀,好好享受,那是最安靜最青春的年紀。呵呵,記得那時候畫一張畫,如果你能做到把你那個年紀最美的畫面畫...

中國古典文獻學中總集與別集的區別有哪些

中國古典文獻學中bai 總集和別集的區du別如下 zhi 總集是彙集兩人 dao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 專以包括一個朝代 斷代 和多屬個朝代 通代 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種體裁和多種體裁的作品。一般說來,古代的總集多為詩 文的合集。按照編集的時段和體裁來劃分,總集可分成以下幾類 1 通代的有選擇的編集...

小兒推拿與針灸的區別有哪些?

小兒推拿與針灸的區別在於他對小兒的骨骼進行揉按。起源於新石器時代,還可以從原始的針刺工具加以論證。距今2千多年以前的古書中,經常提到原始的針刺工具是石器,稱為砭石。如 左傳 收錄的公元前550年一段史料提到 美疢不如惡石 山海經 記載有 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為箴。素問 寶命全形論 雲 制砭石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