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序是什麼意思,今心亦心是什麼意思?

2021-05-16 11:01:17 字數 4829 閱讀 8040

1樓:留下一片林

或無此詞,請再看看。序義,一曰古地方學校。二曰堂屋東西牆。

三曰秩序次序,引為依次序排列。特別義為憑定功勳或才能的高低。四曰序文序言。

又贈序,為贈言。另三四義序同敘

2樓:匿名使用者

心序是安東尼羅賓的激發無限的潛力裡的,指的是我們模仿別人內心儲憶的排序。

3樓:歧章竇曦

心序,顧名思義,心的順序,好一點的解釋就是把心中的感情理順抒發。還算很好的名字,但如果作為一個文學社的名字,就不是那麼特別了

滿心歡喜,滿的音序是什麼,和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滿心歡喜,滿的音序是【m】,意思是【充滿】

「今心亦心」是什麼意思?

5樓:孟孟贏

亦字在這裡可以理解為「也」「就」的意思!

這四個字可以理解為「我如今的心和以前一樣」,「我如今的想法就是你想的那樣」

也可以理解為「我的心和你一樣」

今心亦心.讀音:【jīn xīn yì xīn】今心亦心也是一部小書名,作者是米蘭西顧

"如實知自心"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密教以豙(a,阿)字作為本初不生淨菩提心之體性,故主張修行者應如實觀察,並了知其實義。大日經卷一住心品(大一八·一下):『云何菩提?

謂如實知自心。』此係解釋修行者所求之菩提心實乃開顯如來功德之寶所。其意概謂一切眾生之自心本即具足金剛、胎藏兩部曼荼羅之功德,故修行者應如實觀察自心之實相,若能明瞭證知,則可證得佛果菩提。

故真言家每謂『如實知自心』一語含蘊無量深義,而視之為整部大日經之要旨精髓。

7樓:匿名使用者

打坐時不管多好的境界,始終不要忘了打坐的目的——就是了生脫死、就是明心見性。現在人叫「認識自己」或者叫「如實知自心」。我們打坐,不管修什麼法,修什麼道,其核心就是「如實知自心」。

《呻吟語》上說「一生不聞道的人,真是可憐」。也可以說,一個不瞭解自己的人,是個可憐的人。

什麼是「如實知自心」?就是了解「心」是什麼,瞭解「心」是什麼就瞭解了生命是什麼,也就瞭解了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心,可以從三個方面認識它——體、相、用。

心的「體」,是指它的空性,我們又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體認心的空性。

第一,無相;第二,無願;第三,無住。

無相,是指無法抓住、無法指涉的,它不是我們能夠認識的一個物件。如果有一個可以被認識的「心」,那麼,它就不「空」了,它仍然是一個「有」。

無願,心俱足一切,本自俱足,不需要達成什麼境界,一切本具,一切現成。不用成佛、成道,本來就是。「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在心的本體之中一切俱足,沒有缺失和不足。

所以我們前幾天講的「道可道」,如果以為有一個道可以趨向,可以實現,那就是鬼話,那就不是道。

無住,什麼叫無住,無住就是無所不住。(哈哈……),象太陽一樣照著,朗照乾坤,不會因為誰而多給一點,不會執著停留,不會分辨,它只是照著。好像鏡子照物,它不會因為你漂亮一點,就照得清晰一些,我難看一點,就照得模糊一些,它只是如其本來、纖塵不遺地照著。

它包涵一切,所謂「無一物中無盡藏」。

心的「相」是什麼呢?就是覺知、明覺、照性、覺性,雖然體是空性的,但它有覺察的能力,這是它的相。無論我們想什麼,感受什麼,認識什麼,都有一個明明瞭了的覺察在其中,這就是心的「相」。

心的「用」是什麼呢?就是這世界的一切。在打坐中看到心的作用是什麼——是念頭、感受、情緒、想法。

推而廣之,眼睛看到的桌子是念頭,看到房子是念頭,如果智慧高一點的,都知道這一百多斤的身體也是念頭。信仰、性格也是念頭,生死也是念頭,貪生怕死也是念頭,萬事萬物都是念頭。你看一朵花,它就不會說我是紅的,我是綠的,我是美的……都是念頭在投射。

這就是心的用的一面。心的用,就是身、心、世界。

真正的修法,是從心起修。三祖說: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心有體、相、用三面,應該從哪方面起修呢?

從體上修,那是要有上上根器的,上上根器的言下頓悟才可以依心體而起修,其實也是無修而修。一般人從體上起修不可能的。因為體是空的(無相),什麼也抓不住,你從**下手?

它還是無願的。我們動個念就是願望,只要有念就是有願望,你起修不是一念嗎?所以無從下手;無住,我們時時在住,每一個念頭都是一個境界,都住於其中。

從體上很難,沒有下手的地方,祖師禪說:如狗舔熱鐺。就是鍋裡有紅燒肉,但很燙,狗舔不著。沒有你下手處。祖師禪就從這裡入手。

《心經》上講「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無色、身、香、味、觸、法,無眼界、無意識界……」一切都無,你從**下手?

我們修行,從體上沒有下手處。

從用上入也沒有機會。千頭萬緒的思緒就是心的「用」,紛紜繁雜的世界現象也是心的「用」,我們從哪個現象入手?我們凡夫生活一直就生活在「用」中,生活在現象中,不僅沒有明心見性,反而迷失在錯綜複雜的現象世界。

就像《易經》所說的「百姓日用而不知」。

修行從心的「相」上起修,才是真正的入手處。認識真心本性,只有從心的「相」上起修。

《楞嚴經》上說「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身心世界都在真心本性的懷抱之中。那麼,怎麼樣實現心體的的認知呢?只有從「相」——心的覺知功能上入手才行。

神會大師說「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也就是這個道理。

但我們幾十年的生活,都掉到心的「用」上去了。所以,必須要在打坐中去體會。知道有雜念,知道煩,知道疼,知道酸的那一知,就是心的「相」。

如果我們直觀當下——看自己正在想什麼,那一知就清清明明的呈現出來了。可是,但我們持不住,它電光石火般地就消失了,緊接著心又掉到紛亂的思緒中去了,掉到了心的「用」上去了。為什麼不能夠持住,或說是安住於其上呢?

因為定力不夠。

定力不夠夠怎麼辦?通過觀照念頭或悟性好的人直接觀照「空」——無念,來達成定力的深入。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隨緣體妙,遇境知心」——通過對各種各樣境界(緣、境)的觀照,來體會那個「能觀」的主體,也就是心的「相」。

觀照,不是研究自己的思想念頭,更不是取捨、評判思想念頭的好壞、是非。而是通過清楚觀照自己意識、情緒、思想等等,而來培養定力。如果細說,在觀照的過程中,有三個現象:

觀照者(假設的),觀照(一種作用、功能),觀照的物件(比如說思想、情緒等)。我們做觀照的功夫,其實不在觀照者和觀照的物件上著力,而是時時保持那個觀照。我給你們一個口訣:

保持觀照,而不要保持對物件的觀照——不要老是著力於物件上去了,那就又掉到心的「用」中去了。

觀照久了,自然會體會到「心月孤懸,光吞永珍」的境界,這就要在覺知上安住很久很久,安住久了,自然心就「塵盡光生」了。就如《楞嚴經》上說: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消滅。

所以不要從體上入,而從相上入,從這一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上入。

初學在開始修持觀照法門的時候,往往會提起一個觀照的作用,很著意地去觀照。剛開始可以提起,因為還不熟練嘛。熟練後就不要再提了,因為那個觀照是我們的心本來就有的作用,藏密叫它「本覺」——本具的覺照能力。

提起觀照是不對的,要無為而照。

念頭、思緒很奇怪,一觀照心就空了,沒了。就好像一開燈,黑暗就消失了一樣的道理。正好,就保持在此無念(空)的意境中。這也是一個必須要有的過程。

此時,心境很安靜,什麼念頭都沒有。但這個無念或空的意境中,不是還有一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正空著、正無念著的一「知」嗎?這一「知」,就是我們要從而起修的那個心的「相」。

不過,不要著急,先保持那個空無一念的狀態。讓它越來越空,越來越靜(但那一「知」始終都在,是不是?)。以此培養定力,是個很好的階段。

觀照,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觀照念頭,就是你能感覺到的全都是念頭;

第二個階段是念頭沒有了,空了,相對的念頭沒有了,相似空(念頭不可能沒有)。如果有時候雜念又升起了,怎麼辦?這時也不要懊惱,再回到觀念頭的狀態上去就好了,不要再執著剛才那個「美好」的空境。

那個空也沒什麼了不起,它其實也是一個念頭。明白嗎?不要把空守得死死的。

第三個階段是觀那一「知」。這個時候,不要再觀念頭或是觀無念的空,而是安住在那個能觀的一「知」上。

剛開始安住不住,因為定力不夠的原因。那麼,就多練習觀念頭,觀空。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禪定無他,熟悉而已。

從明明瞭了,當下一念,真正用心按照這個路子走下去。一定會有成就。

從「相」上入手很好,是上等根器所走的路子。

六祖慧能是從體上入的,但那是上上根器的人走的修持之路;從用上入手的,象磕頭、燒香、誦經,持咒、觀想等。

如果走捷徑,就從心的「相」上著手。這樣持久了,智慧之光就自然生起來了。從「相」上入手很簡捷——直觀當下,則一念清明,就此安住。

就是那靈明一念,就是宗密禪師所說的:以靈知為自心,莫認妄念——什麼是妄念,一切都是妄念,唯有那一「知」,是正念。

話又說回來,如果那一念不生的相似空都還持不住,有為的「空」都還持不住,何還談無形無相的靈知一念呢?所以要下功夫,多修定力,這就要耐得住寂寞和單調。

真聰明人,就「龍銜寶珠,游魚不顧」,安住於這一「知」,一念萬年去。

8樓:強恆鳳卿

根據自己實際來了解自己,瞭解自己的內心

什麼是「如實知自心」?就是了解「心」是什麼,瞭解「心」是什麼就瞭解了生命是什麼,也就瞭解了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心,可以從三個方面認識它——體、相、用。

心的「體」,是指它的空性,我們又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體認心的空性。

第一,無相;第二,無願;第三,無住。

無相,是指無法抓住、無法指涉的,它不是我們能夠認識的一個物件。如果有一個可以被認識的「心」,那麼,它就不「空」了,它仍然是一個「有」。

無願,心俱足一切,本自俱足,不需要達成什麼境界,一切本具,一切現成。不用成佛、成道,本來就是。「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在心的本體之中一切俱足,沒有缺失和不足。

所以我們前幾天講的「道可道」,如果以為有一個道可以趨向,可以實現,那就是鬼話,那就不是道。

望遠心遠是什麼意思,心遠是什麼意思,心遠的漢語解釋

望遠佳人心 遠遠望著心愛的人快樂的心情。形容知足常樂,只要能遠遠望著心愛之人,就已經心滿意足了。望遠心遠,這個不是成語也不是詞彙沒有任何意義。我覺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忘的越遠,心就會越悠遠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看的有多遠,心就有多遠,類似站的高看得遠 心遠是什麼意思,心遠 的漢語解釋 1 心...

失心是什麼意思,網名失心是什麼意思

應該是心理承受能力有限的人群,受到了某種刺激性的打擊 亦或者是 心情很失落 大概就這樣吧 失去自己的意志,像發瘋似的,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瞬間失去心志。希望樓主採納!失心是什麼意思 望採納,謝謝!解釋為,起控制作用,機器或器官失去控制能力 也形容人的心裡不受控制 情感不能控制。比如說,飛機失控,衝出了...

寸草心是什麼意思言寸草心是什麼意思?

此一名句出自唐 盂郊 遊子吟 全詩是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以富有感情的語言,表達了一位慈母對即將離開自己的兒子的深深的愛。讀來令人感動。全詩只有短短六句,大意是這樣的 即將漂泊異鄉的兒子啊。你身上穿的衣裳是母親手中的線縫做的呀。臨行時讓我把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