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所導致的結果鄭和下西洋的最後結果怎樣

2021-05-25 23:55:59 字數 5203 閱讀 7165

1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2012·鄂州)「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這段話描繪了我國古代著名的對外航海活動鄭和下西洋。

(2018·孝感)2023年2023年,鄭和率船隊先後7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2023年,哥倫布率船隊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的巴哈馬群島,開闢了通往美洲的航路。為鄭和船隊七下西洋及哥倫布船隊成功橫渡大西洋提供重要條件和直接幫助的是:

指南針。

(2017·荊門)明朝前期,我國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絡,明**採取的措施是派鄭和出使西洋。

(2015·孝感)「該船隊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與該材料密切相關的事件是鄭和下西洋。

(2015·**)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明朝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

2樓:匿名使用者

鄭和下西洋目的及意義

鄭和率大隊船艦,眾多人員,花費鉅大,在28年間,不為戰事,連續下西洋七次。這樣大規模之遠洋船事,在中國史上只有一次,在世界史上也絕無僅有。不可能認為是偶發事件,而必有極強烈的動機,及堅定的目的。

所以向來為研究鄭和歷史者所重視,而常被提及**。與其它兩個大問題 — 鄭和寶船有多大? 與鄭和船隊到過那些國家(或城池)?

共為鼎立三足或三大懸案。在本篇裡,我們先談其動機及目的,以後再談其它二問題。

下西洋之動機及目的,可能有多種多方面,而各方面也可能有輕重之別。已經被提出之要項,大略可分為皇位繼承,政治,外交,**及文化五方面。下文依次**各方面之可能性及其相對重要性。

(一)皇位繼承方面

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最後攻下國都南京,火燒皇宮,但過後沒有找到其侄建文帝的遺體。朱棣雖馬上自號永樂帝,但對於此事及建文帝遺臣跳散各地,可能仍有掛懷。明朝歷史文獻裡,留有一些建文帝可能沒有被燒死,而逃亡海外之傳言,甚至有說出家於二十年後,返北京之故事。

所以,有人認為永樂帝派鄭和下西洋之一主因為追尋建文帝。此種說法不可能成立,因為鄭和每次出使海外都是那麼浩浩蕩蕩,建文帝若亡命海外,當聞風而躲藏起來,大規模下西洋尋建文帝絕非有效之方法。目前,絕大多數學者已不相信此說。

但歷史**常常為了戲劇化,尚強調此可能。

(二)政治方面

永樂帝在位24年間,中國西北部的蒙古舊部繼續對明朝產生危機,永樂帝還親征幾次,並在最後一次征途中去世。所以,有人認為永樂派鄭和下西洋是為安定海外,使永樂沒有後顧之憂,已利明朝專注防禦北方之亂。

但此說不可能成立,因為當時海外諸國武力都不強,沒有攻侵明朝海域之可能。

另有一說是,下西洋是為控制遺存在中南亞及印度北境之蒙古汗國。這也不可能,因在永樂年初,此國之可汗死亡,對明朝已沒有威脅。

鄭和七次下西洋,碰到三次戰役,其一為幫助某一小國政權轉換,一為某國想偷襲鄭和船隊,一為海盜集團,三者都是小戰役(下篇會再詳述)。有人依此視為鄭和下西洋有當「國際警察」之作用。但這些只是順途發生事件,不可能是主要動機或目的。

鄭和碑文有言「及海外邦、番王不恭者生擒之。蠻寇之侵略者剿滅之,由是海清寧,番人仰賴者」,可證實此言。

(三)外交方面

西洋各國對於鄭和龐大百艘巨舶及數萬兵士,浩浩蕩蕩迫臨其海域,當然會有小巫見大巫,戰戰競競之感。所以「揚威躍武」做為永樂派鄭和下西洋之主要目的之一是很可瞭解的,並被絕大多數研究者所接受的。

但若只為海外展示國力,對明成祖有何大利益呢?何需花費那麼大的經費及軍力呢?故「揚威躍武」不可能是永樂帝的「終極」目的。

因為下西洋七次中,鄭和沒有佔領任何一個國家或城池。故近二十年來,常常有人倡言:鄭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

但這是表面、膚淺、「自吹自擂」,「自己往臉上貼金」之說而已。想想西洋小國會認為這是「和平」之舉嗎?

其實,鄭和的寶船每次都載了許多寶物,送給每一個訪國之國王,做為「禮物」。並且許多國家也都派使者或皇帝本人,乘鄭和寶船並帶了其國之特產珍奇,返回明都進貢。這些外國使者來中國後,過些時尚要鄭和船送他們返國,並帶回更多的「禮物」。

所以永樂年間,海外朝貢國家由洪武帝年間之幾國,增至30餘國。永樂死後,下西洋事停止

六、七年,以前朝貢國就不來了。宣帝初年,希望有外國來朝貢,才有第七次之行。

再者,這共28年間七下西洋,等於平均每四年一次,一次出使往返要兩年,故約有一半年月,鄭和船隊絡繹不絕之中國至西洋之間。為什麼要如此頻繁呢?

綜觀之,明初永樂之「外交」實是現代「金錢外交」之歷史先例而已。

(四)**方面

西洋諸國,對明朝出品之陶瓷、絲綢、錢幣等等,都極喜愛,永樂年間確也利用鄭和下西洋之官船,載運這些貨品到海外。在返程中,鄭和官船亦購買或交換一些中國所缺之香料,染料,寶石,象皮,珍奇異獸等等。所以下西洋當然有某程度中外兩方**作用。

但若**是主要目的,何需建造寶船

二、三百艘及每次派

二、三萬人(官兵)?古今所有商船都設法用最少的船員,空出最大的船上空間做為載物之用,以增加其利潤。鄭和船隊與一船商船隊是背道而馳的。

故學界所習用「朝貢**」為鄭和下西洋動機之說,是把「**」重要性過於誇大了。

(五)文化方面

原為中國東南沿海區的媽祖海神,保佑船事之信仰對鄭和下西洋人員是很重要的。因為訪問西洋各國有七次之多,媽祖信仰也藉助此航行,傳播到南洋諸國。這是下西洋文化方面最值得提及的,也是影響至今的。

但這些相互海事與宗教信仰之發展,是下西洋之成果而非其動機。

本人綜合分析之結論,認為永樂派鄭和下西洋之最根本目的,是希望海外各國來中國朝庭稱臣朝貢,以顯示他是眾望所歸,真正「天命之子」而非篡位之帝。這種作為方式則是花國家大錢,買通其私人威望的「金錢外交」而已。所以永樂派鄭和下西洋的動機及目的是滿足**帝王私慾,跟所謂國際間「和平之旅」無關。

3樓:匿名使用者

鄭和(明洪武四年2023年—宣德八年2023年)

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家族背景:原本姓馬名和,雲南昆陽(今晉寧)寶山鄉知代村回族人。六世先祖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是元初來自中亞的色目貴族,是布哈剌國王穆罕默德的後裔,曾任雲南行省平章,追封為咸陽王;曾祖父伯顏(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2023年)任中書平章,曾祖母馬氏,祖父米的納哈只,祖母溫氏。

父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陽候,母溫氏。族人自稱咸陽世家。

米里金生馬三寶,襲封滇陽候1。馬姓是漢化的阿拉伯語「mahmud」。馬三寶33歲時,因戰功御賜鄭姓,改名為和。

鄭和以長兄馬文銘之長子為為嫡,名鄭文銘,字恩來,世襲錦衣千戶候3,居南京三山街(今馬府街)馬府。鄭和後裔至今已傳21代。

15世紀初朝鮮所制的地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顯示鄭和時代明朝及其藩屬國的世界觀

鄭和下西洋的最後結果怎樣

4樓:淵雨清絮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六月九日(2023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閏十二月初六,船隊從龍灣(今南京下關)啟航,2月3日集結於太倉劉家港。在劉家港,鄭和等立《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績碑》。

船隊到達福建長樂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靈應之記》石碑。兩碑都記下了他們六次出航的歷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隊從五虎門出洋。

這次遠航經占城、爪哇的蘇魯馬益、蘇門答刺、古裡、竹步,再向南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三比克海峽,然後返航。當船隊航行到古裡附近時,鄭和因勞累過度一病不起,於宣德八年(202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逝世。死時僅62歲 .

他的家人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船隊由正使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經蘇門答臘、滿刺加等地,回到太倉劉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2023年7月22日)鄭和船隊到達南京。

5樓:匿名使用者

1、由於國庫耗費巨大,加上鄭和已死,後來封存船隻,頒佈禁海。

2、鄭和是虔誠的穆斯林,最後死在了印度(享年62歲)。

鄭和推動了中國遠洋事業和國際經濟文化交流,宣揚了國威,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遠洋船隊,為當時中國的國際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

比較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闢的異同點

6樓:銀子很值錢

不同點:

1、出發點不同

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宣揚國威,開發海上**;新航路開闢是為了建立殖民地,掠奪資源。

2、過程和結果也不同

鄭和船隊採取和平的方式,促進文化交流,贈送大量禮物;新航路開闢,建立了大量殖民地,發展了本國經濟,促進了資本主義的成長髮展,是世界真正連為一體。

3、政權態度不同

永樂皇帝非常支援,但朝中大臣反對者比比皆是,爭議不斷;而新航路開闢得到了皇室貴族的全面支援,**為此召集了當時所有的精英和專家進行研究指導。

相同點:

1、都促進了,**雙方的經濟、文化的交流。

2、都加強地域之間的聯絡,擴充套件了海外視野,促進了世界之間的聯絡。

3、都達到了促進本國社會、經濟、文化進步的意義和目標。

7樓:匿名使用者

1、相同點:都加強地域之間的聯絡,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如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海外各國的聯絡特別是亞非沿海各國。新航路的開闢促進了歐洲與世界各地的聯絡

2、不同點:

(1)首先,目的不同。鄭和下西洋主要是為了宣揚國威和加強海外各國的聯絡;新航路的開闢則是受利益的趨勢,主要是尋金和財富;

(2)途徑不同。鄭和下西洋是和平交往;新航路的開闢則是野蠻的掠奪;

(3)結果不同。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也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而新航路的開闢則出現了大量的殖民地,加重了這些歐洲國家和這些地區之間的矛盾。

8樓:奚玉花錯水

1、背景:(1)明朝時**集權制度強化,封建制度衰落。

(2)西歐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的興起。

2、目的:(1)政治目的:宣揚——加強——滿足

(2)經濟目的:海外殖民,掠奪財富,進行原始資本積累。

3、特點:(1)時間早:

(2)規模大

(3)次數多

(4)**性質:前者是封建國家朝貢性的**,後者是掠奪性的**

4、影響和後果:(1)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動外交,是世界航海史的偉大

壯舉,極大地加強了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係,促進了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但其不計經濟效益的做法,違背了經濟規律,對中國新的經濟因素未產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經濟負擔,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2)西歐新航路的開闢,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成長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絡,導致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開始了世界一體化的程序。

5、形成差異的原因:根源在於兩次航海的經濟基礎不同。前者是封建自然經濟基礎上的航海;後者是建立在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興起的基礎之上。

6、鄭和下西洋廢止原因及其啟示:朝貢**不計經濟效益,違背經濟規律。耗費浩繁,國庫枯竭。明末的禁海令,實行閉關政策。

鄭和下西洋還有哪些經歷,鄭和幾次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寶太監鄭和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 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 率領兩百多艘海船 萬多人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 蘇門答臘 蘇祿 彭亨 真臘 古裡 暹羅 榜葛剌 阿丹 天方 左法爾 忽魯謨斯 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東非 紅海。鄭和...

鄭和下西洋成功的因素,鄭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宋朝以來發達的造船業。航海技術發達,指南針應用與航海事業。鄭和個人的優秀品質和團隊通力合作。當時明朝前期經濟發達,國力強盛。望採納,謝謝 1.根本原因 國力強盛。2.造船水平高 3.航海技術發達 4.指南針的使用 5.鄭和個人才能 鄭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一 成功的原因 1 明朝前期,經濟繁榮,...

鄭和下西洋回來時有幾人,鄭和幾次下西洋

回來不知道,應該差不多吧!沒死多少人還帶回了很多使者。船隊人員。計下西洋官校 旗軍 勇士 力士 通士 民稍 買辦 書手 通共計二萬七千六百七十員名 官八百六十八員 軍二萬六千八百二名。正使太監七員 少監十員 監丞五員。內官內使五十三員 戶部郎中一員 都指揮二員。指揮九十三員 千戶一百四十員 百戶四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