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要包粽子和吃粽子,端午節為什麼要包粽子

2021-05-20 12:44:43 字數 5967 閱讀 8524

1樓:手機使用者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端午吃粽子,現在人們只知道這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但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願而已。

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端午食粽作為全國性風俗最早始見於西晉周處撰的《風土記》:

「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到了唐、宋時,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 粽子話沿革 春秋時期:

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新增中藥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南北朝:出現雜粽。品種增多,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裹成的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還有「蜜餞粽」,見蘇東坡「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名。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菰葉的季節侷限。 明代:

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清代:出現「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種,璀燦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涵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大江南北品名粽 廣東粽子:

廣東粽子個頭大,外形別緻,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蛋黃、冬菇、綠豆蓉等調配為餡料的什錦粽。 閩南粽子:廈門、泉州的燒肉粽、鹼水粽皆馳名海內外。

燒肉粽的粽米必選上乘,豬肉擇五花肉並先滷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滷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蔔酸等多樣佐料,香甜嫩滑,油潤而不膩。 寧波粽子:浙江寧波粽子為四角形,有鹼水粽、赤豆粽、紅棗粽等品種。

其代表品種鹼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適量的鹼水,用老黃箬葉裹紮。煮熟後糯米變成淺黃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嘉興粽子:

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等品種。如鮮肉粽,常在瘦肉內夾進一塊肥肉,粽子煮熟後,肥肉的油滲入米內,入口肥而不膩。 北京粽子: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其個頭較小,為斜四角形。北郊農村,習慣吃大黃米粽,粘韌而清香,多以紅棗、豆沙為餡。 其他較為著名的粽子還有四川、兩湖的辣粽、貴州的酸菜粽、蘇北的鹹蛋粽。

外國的粽子 日本:稱粽子為茅卷,在陰曆五月五日吃,是用箬葉或菰葉包米粉,成長圓柱形。 越南:

陰曆端午節吃粽子。鹹粽用糯米加蝦米、瘦豬肉、紅豆,再加半隻鹹蛋包成;鹼粽,是用糯米粉加椰絲、蝦米、綠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條肉、蝦米、綠豆和五香調料包成,煮熟剝殼切片而食。 泰國:

潑水節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頭、地瓜,用芭蕉葉包成蒸熟後再吃。 墨西哥:

有「粽子節」以歡慶玉米豐收,在節日中,家家戶戶用芭蕉葉包玉米和牛肉、雞肉、胡蘿蔔、土豆、辣椒等煮熟後食用。

2樓:秒兔**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直至今日,我們除了吃粽子,還會划龍舟,這些傳統節日活動一直影響著我們世世代代子子孫孫……

3樓:迷迭逆夏

端午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那麼,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呢?專家日前對此進行了解釋。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民俗專家趙之珩介紹說,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稜有角,內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中,也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後,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於水中祭弔的事。 到了唐宋時代,粽子已成為節日和民間四季出現於市場的美味食品。長安有專門製作粽子的店,而且技藝也相當高。

當時粽子餡已有多種果仁,其味道比只有黍米好多了。到了宋代,就有"艾香粽子",是用艾葉浸米裹的。陸游的"盤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

"指的就是"艾香粽子"。 明弘治年間,就用蘆葉裹粽子,粽餡也多了,有蜜糖、豆沙、豬肉、松仁、棗子、胡桃等等。到了清乾隆年間,林蘭痴《邗江三首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條,這種粽子流傳至今。

現代粽子以浙江嘉興最負盛名。如今,粽子與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餅一起,被稱為中國的三大節令食品。 民俗專家介紹,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不但盛行不廢,而且流傳到日本、朝鮮和越南等

4樓:展綠柳練未

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絡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5樓:督瑰甕妙顏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時至今日至少有

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絡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為什麼要包粽子

6樓:書憶梅段琨

一般認為,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實際上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眾的心裡願望而已。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7樓:尹美媛束娟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當大詩人屈原投江自盡後,老百姓害怕魚吃掉他的屍體,所以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節時,便向江中投入粽子想把魚餵飽,不讓魚吃掉他的屍體.表達出了老百姓對屈原的敬仰與懷念之情!。

8樓:雲彩榮左珍

影響最廣的端午

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絡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9樓:雷翔

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裡的魚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

10樓:完顏經綸蓋柔

為了紀念屈原,人們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要過端午節。端午節要吃粽子、賽龍舟。人們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紀念屈原呢?

傳說投汨羅江之後,有天夜裡,故鄉的人忽然夢見他回來了。他峨冠榑(fu)帶,一如生前,只是面容略帶幾分憂戚和憔悴。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擁上前,向他行禮致敬。

屈原一邊還禮,一邊微笑著說:「謝謝你們的一片盛情,楚國人民這樣愛憎分明,不忘記我,我是死而無憾了。」敘舊之間,眾人發現屈原的身體已大不如過去,就關切的問道:

「屈大夫,我們給你送去的米飯,你吃到了沒有?」屈原嘆了口氣說:「遺憾啊!

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給魚蝦龜蚌這般水族吃了。」鄉親們聽後都很焦急:「要怎麼樣才能不讓魚蝦們吃掉呢?

」屈原想了想說:「如果用箬(ruo)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鄉親們記住了屈原的話,第二年過端午節時,用箬葉包成許多角黍,投入江中。

可是端午節過後,屈原又託夢說:「你們送來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還有不少給水族搶去了。」大家又問他:

「那還有什麼好法子呢?」屈原說:「有辦法,你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就行了。

因為水族都歸龍王管,到時候,鼓角齊鳴,槳橈(rao)翻動,它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去搶了。」角黍,就是現在的粽子。從此,端午節包粽子、划龍舟的習俗,就由屈原的故鄉傳向了全國,並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11樓:袁

因為曲原不忍心看自己的國家滅亡,就跳河了。大家為了不讓河裡的魚吃他的肉,所以丟肉下去讓魚吃。

12樓:千奕森良才

就是呀,紀念屈原不讓魚吃屈原的屍體

13樓:夕謐紹望舒

紀念屈原。據說,屈原於

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因為擔心糯米飯或蒸粽糕被魚蝦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後來覺得用竹筒太麻煩,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14樓:玄日賁睿達

是為了紀念偉大的屈原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20

15樓:蘋果旺旺小饅頭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一般認為,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實際上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眾的心裡願望而已。

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

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擴充套件資料

購買粽子的注意事項:

1、要選購有qs(食品質量安全許可證)標誌的商品;其次,檢視標籤:商品標籤上應標明商品名稱、淨含量、配料表、生產日期、保質期、廠名、廠址、產品執行標準號;食用時查驗主要原料及配料與標籤是否相符,不要購買無廠名、廠址、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的「三無」產品。

2、警惕「返青粽葉」。為保持粽葉新鮮誘人,一些商家採用化學染色手段,在浸泡粽葉時加入工業硫酸銅和工業氯化銅,讓已經失去原色的粽葉返青,使其表面光鮮、色澤鮮綠。而人體過量或長期攝入銅,會使大量銅元素積蓄於肝臟,引起銅中毒。

3、最好到正規商場、大型超市購買粽子,同時留存有效購物憑證,以備日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消費者千萬不要為了貪便宜或者方便,在一些流動的小攤販手中購買,因為其流動性較大,即使發現有質量問題,也難以維權。

4、吃粽子時若感到有發酸、發苦或餡口味不對時,千萬不要食用。細心的消費者可以發現,市場上的粽子有的是新鮮的,有的是冷凍的,還有的是真空包裝的。新鮮的粽子在現在的室溫條件中只能儲存幾個小時,因此,買回家後最好當天食用,否則就可能變質。

5、消費者如果有時間,最好自己購買優質的粽葉、糯米、紅棗等材料,自己動手包粽子,吃得更放心。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呢?這裡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 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 筒粽 的由來。為...

端午節怎樣來包粽子呀,端午節怎麼包粽子

1 包之前頭一天把幹馬蓮用水泡上 可承受更大的拉力 包之前兩個小時將紅棗用涼水泡上備用。再將鮮粽葉用水煮大約10分鐘後洗淨泡在乾淨水中,待用。2 先用勺把漂浮在江米水面上的一層發酵物 沫 撇乾淨,注意不要弄到米里,然後將水澄出,再用乾淨充足的自來水將米淘4 5遍以上 此過程注意不要用勺子用力攪動,否...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什麼?端午節吃粽子是什麼意思?

為了紀念屈原這個偉大的愛國詩人,緬懷他的功績和給後世人民的啟發和教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每當這個節日家家戶戶包粽子扔到河裡,讓魚兒不要吃掉屈原的屍體,而吃掉河中的粽子。從此,每當到了端午節,都會想起屈原的錚錚鐵骨和高尚的氣節,現在很多地方都把粽子包在一起一起扔到河裡一起,來紀念屈原和表達對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