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要有慈悲心,不能嗔恨,那遇到有人要打自己,或者威脅自己生命改怎麼辦

2021-06-03 01:58:37 字數 6943 閱讀 8536

1樓:匿名使用者

修行到不同程度,有不同的做法。

關鍵不在做法,而在哪些修行人,為什麼會這樣做。

現代人嘛,先不和你說佛法,和你說說科學,現代量子物理已經稍稍可以幫助理解佛法的一些基本概念了,先建議你看看一個科教片,你就知道,本質上,為什麼有人來打你了,然後佛法就是教你,怎麼改變這種情況。

至於後面,道理你聽說了,好像有點明白了,慢慢開始學習這套方法,慢慢掌握方法的程度,隨著時間推移,學習而能做到多少,就看你自己了。

不廢話,先看電影,輕鬆學習:

量子物理電影《我們懂個x》2004(亦名:【我們到底知道多少】,英文原名:what bleep do we know)這個電影是當年美國票房十大,倒不是代筆非常多人看,而是很多人一個人看很多次。

2樓:六球球

就看待你如何看待了,每次的逆緣都是有利於你的修行。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講得好,自己對於這個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放下了,就是決定不放在心上

對無緣無故來侮辱我們的人,絕不可存報復之心,應存報恩之想;聽到毀謗諷刺,惡言相向,這都是來成就我們的大菩薩。金剛經說一切法行成於忍,無忍辱則佈施持戒均不能成就。想作什麼事而遭受人家的破壞,他是來消我們業障的,應如飲甘露;業障消除之後,到了晚年可以有順利的處境。

如今既然明白這種道理,即應掬誠接受。

活在感恩裡,阿彌陀佛,把精力放在自己喜歡的事情裡,慾海茫茫不迷惑,苦海如塵不墮落,於世不爭,於世無求,自在多。

3樓:嵇默

這中國這個社會做什麼人最難? 做一個善良的好人最難,為什麼? 因為這個社會是邪壓著正的(現在正在改變,至少不像以前了)我給你的建議是,堅持你的想法,我和你一樣, 我不敢說自己是十分善良,但我至少不是那種欺善怕惡的人,我相信我勉強算的上 吃軟不吃硬的人, 我不喜歡那些仗勢欺人,為虎作倀的敗類,中國也就是因為這些敗類(其實是為官的太腐敗)太多才會那麼落後。

這條路要堅持走下來很艱難,但如果你能堅持你的觀點(善良和仁慈的心)走過來的話,我相信你會受到很多人的尊敬,當然這條路不是那麼好走。我已經31歲,但是我就是堅持走的這條路。如今很多人都很尊重我,就連黑道上的朋友都因為我講義氣重感情而尊重我。

給你的建議就是,不要害怕惡人,因為他們其實更害怕"仁慈"的人.

4樓:

按佛法因果輪迴來講,今天所受的果是你所種的因造成的,所以不論什麼樣的結果其實都因為你的做法而產生。

5樓:泥頌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看到的景色是不同的。

佛法是佛站在覺悟與智慧的高度來看。

而我們站在吃虧和利益的角度來看。

這就要看悟道的水平了,有時候忍辱才是真智慧。

6樓:唯梅子

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

這樣說.你就會知道.該怎麼做了.

7樓:果果淘吧

得饒人處且饒人,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要是真的像你說的那樣世界不是亂套了嗎?還有真理存在嗎?無論什麼事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呀

8樓:挖塞〓大鳥在飛

孔子說了 給你眼睛 你就要給他眼睛

以色列人信奉的天主教還是**教忘了

反正大意就是說

給你手,你就要給他手

給你牙齒,你就要給他牙齒

給你腳,你就要給他腳

所以你看,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人發射火箭炮就造成了這後果

9樓:匿名使用者

一方面要懺悔,但是一方面要想法應付,但是不能***。

10樓:匿名使用者

真是,我有樓主的感受,現實中越是善良和藹,就受壞人的排擠、冷眼……如果遇到好人或平和的人情況就不同了!

最起碼我遇到的多數人就如此,我平日不惹事,但是在生活中常遇到找事看自己老實好欺負的人,我非常反感這些人,忍了他們自己就受氣、尊嚴一落千丈,不認他們與他們爭到底,自己贏回了尊嚴,卻留下了後果

11樓:匿名使用者

要是你對他強橫一些,自己反而會被別人敬重..=>ans:這就看你要治本or治標了?

就像生病~用了猛藥 馬上有效~可是 相對的有***...

你要是相信"還業"的理論~那寧可早點還~以免生"利息"...這才是無漏...

布袋和尚被欺負仍然笑嘻嘻~他失去甚麼了嗎?您要是在意現實利益~您就會難過...您要是在意圓滿成佛~那麼'您重視的是 "心性是否提高了"...

一切都是神佛的安排~(是你的不丟)~因為神佛的安排是根據你身上積的善業和惡業..其他都只是表面...

12樓:萬魔不退菩提心

如果你認為忍辱負重就是不要尊嚴了,那無話可說。

事實上有很多人善良,慈悲,忍辱,也非常有尊嚴。

13樓:

遇到有人要打你或威脅你的生命,你可以採取自衛的方式保護自己。佛說要有慈悲心,不能嗔恨,並沒說不讓你保護自己。

保持尊嚴的方式有多種,並不是只有以死相拼一種,如果真的只有這一種方式,那隻能叫無謂的犧牲。

對於那種故意找茬的,你根本不用理他;對於社會的不良現象,你不一定採取正面對抗的方式,可以以迂迴的方式與不良現象鬥智鬥勇。好比說有人落水,你不會游泳但很想救人,那就得在自己身上套個救生圈您再下水;明明不會游泳卻毫無保護就下水救人,非但救不了人,還要連累別人來救你了。

14樓:匿名使用者

跟他講道理唄!~呵呵

不要怪我胡說哦,嘻嘻。。。。。。。。。。。。。。。。。。。。。。耶~

15樓:

有人打當然要躲啦,有人要殺更要跑了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徵得。」這句什麼意思呢,多謝

16樓:解憂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徵得」此句出自《華嚴經》,通俗地講就是人人本是佛,但因妄想分別而迷了,使智慧德能無法顯現。若凡夫能徹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立時便與佛無二,佛的智慧神通我們也立時便得。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 (梵文 महावैपुल्यबुद्धावतंसकसूत्र mahāvaipulya buddhāvataṃsaka sūtra),大乘佛教主要經典,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學術界一般認為,《華嚴經》的編集,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大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擴充套件資料

《華嚴經》,具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釋迦牟尼成道之後,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經中記佛陀之因行果德,並開顯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

此經漢譯本有三種:

一、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為區別於後來的唐譯本,又稱為"舊譯《華嚴》",或稱為《六十華嚴》。

二、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又稱為"新譯《華嚴》",或稱為《八十華嚴》。

三、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為《普賢行願品》,或稱為《四十華嚴》。

17樓:煩惱即菩提

很簡單,人人都有佛的智慧,只是因為妄想和執著,智慧不能顯發。這也說明,要開顯如來的智慧,就不要妄想執著。

18樓:葒塵莋秀

原來所有眾生都是平等無異,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現在我們因有妄想執著,真心被根本煩惱,貪瞋痴三毒遮蔽了,做出來的事都是顛倒的,所以沉淪苦海,在六道輪迴。

這句話是釋迦牟尼佛悟出來的,出自《華嚴經》卷第五十一,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教主要經典,華嚴宗的立宗之經。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關於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佈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

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19樓:匿名使用者

本來清淨,後來因為外界環境的汙染、熏習,變得不再潔淨。

比如一面銅鏡子,剛製作出來的時候都是嶄新鋥亮,但是由於灰塵、煙霧、水、種種油垢的沾染,逐漸變得模糊和暗淡。

處置鏡子的辦法,就是擦乾淨汙垢,重新恢復它的本來面目,而不是扔棄它。

人也一樣,本來是無所謂智慧和愚笨,無所謂好和壞,卻因為在社會上不得不有模仿、有違背、有放棄、有執著,使心地不再平靜,生出種種喜怒哀樂、憂傷苦惱、乃至狂妄或懼怕、悔恨或沉迷等等情感,繼而影響生活行為。只有覺察一切問題的出處,明白什麼是汙染的因、什麼是汙染的緣,然後去除這些汙垢,做到如理思維,如法正行,才能使本心恢復平靜和快樂。

20樓:

覺時是佛,迷時就是凡夫,因妄想執著而迷。

南無阿彌陀佛

21樓:匿名使用者

釋迦牟尼佛在成佛的那一剎那就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任何一個眾生,都有和佛一樣的智慧,和佛一樣的德相。這是我們的本心,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的那個心,就是我們的本心。這一點是我們學佛的最要緊的信念和基礎。

要相信自己的心與諸佛相同,只是因為眾生迷惑顛倒,在緣起如幻的假象的世間迷失了自己,只要能迴光返照,認識自己本有的佛性,就獲得了佛的大智慧、大解脫、大自在。佛法在於悟,正知正見很重要。

22樓:匿名使用者

有意思可說,即不是。若也透出三句之外,更何尋覓之有?所以馬祖大師開示: 待你一口吸盡西江水,便向你道。

難難難,十擔麻油樹上攤。

23樓:張輝

佛祖釋迦牟尼悟道成功的第一句話,意思是說所有的人都可以修行成佛的,只是人人的貪心、嗔恨心、愚痴的心太多太重,所以才不能夠成佛。簡單的說就這樣,如果要詳細說要說一天

24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說地球本來是沒有人,因為光音天人貪戀地球上的事物,而貪生種種欲,因慾障道,而失去本來面目,成為地球上的人類。從而忘失了自己的本來面目。

25樓:t深深海底行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煩惱執著而不能證得」。

這一句,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成道時所說的第一句話。對此,初學者可能會有誤會之處。末學分幾個方面略說如下:

其一:這一句的意思很明顯,佛悟到的是:「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如來智慧德相」,即是一切眾生本具的真心。唯有此真心,是一切有情的「共同點」,區別於「無情物」(木石瓦礫)。若非如此,眾生形態千差萬別,有何共同之處?

這個「真心」,又名心、如、佛、真如、法身、如來、涅磐、實際、如來藏、非心心、諸法實相、涅磐本際、本來面目。。。。幾十種名稱。

這個真心,上至諸佛世尊,下至地獄眾生;在本質上無有差別。

這個真心,若能觸證,即是開悟明心,入菩薩數;不僅頓時成就解脫生死的功德,更能於成佛的道路上永不退轉。因而是區別凡聖的一道關卡。

這個真心,是一切眾生「本具」,不是修行得來的。

其二:諸佛在成佛之前,已經修完「三大阿僧祗劫」,功德圓滿;以「最後身菩薩」身份,住兜率天,待眾生因緣成熟,即出現世間,示現成佛。

修完第一大阿僧祗劫時,已是明心見性具足的通達位菩薩;此後的二大阿僧祗劫,無數次以菩薩身份出現世間,無數次明心見性而觸證此心。並非僅此一次。若是「一悟成佛」(究竟佛),則一切真悟祖師皆已圓成佛道。

則一切未成佛之大菩薩,就算等覺位,也未明心。則「菩薩五十二階位」說「七住位明心,十住位見性」即成妄說。

因而,此一悟,並非僅有最後身菩薩示現成佛時才有;而是「七住位」以上菩薩,每一世都會有的事。

因而,此一悟,就是觸證自己本具的真心;無論最後身菩薩示現成佛時,還是六住位滿心而進入七住位時;都是一樣,區別之處在於:因地時的悟,雖證真心,而其中汙染性未盡;果地時的悟,則真心之中汙染性已經是完全除盡。

其三:開悟明心,是「一念相應」。是瞬間的事;只有「頓悟」,並無「漸悟」。

釋迦牟尼佛成道時也是「睹明星而悟」,也是由六根而入,以眼識心觸證。《楞嚴經》中,二十五圓通,最勝法門:「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也是由六根而入,以耳識心觸證。

禪宗諸祖,也是由六根六識而入。因而,開悟明心,必須藉助這些妄心,借假修真。

如上,觸證真心,無有「首先悟到什麼」?漸次悟到什麼的區別。

其次,現觀真心體性,必須是自己「開悟明心」才能知。不是凡夫思維能知,乃至不為二乘聖者所能思議。

其四:小乘法中,無須觸證真心,是在世間法上實證「一切法空」而成就。因信受佛說:

「有涅磐本際不生不滅」而取涅磐。否則,無餘涅盤滅盡一切妄心、一切「我」,若無「涅磐本際」(真心)不滅。則同於斷滅論。

因而小乘法必須有大乘「真心不生不滅」的支援,有大乘菩薩實證真心非虛妄的支援;才是佛法而非「斷見外道」。若否定真心,則小乘法同於斷滅。

如上,佛成道時所證:「不生不滅、能生萬法的真心」(如來智慧德相);

即是佛法「第一義諦」。即是佛、法、僧。即是一切有情最究竟的皈依處。

為一切經典顯說、隱說。

其次,樓主此問,實則非語言能夠說明,非思維測度而能了知。必須親證!

若是投機取巧,企圖打聽而得明心之功德受用,而入菩薩數;無有是處。無非「偷心不死」之罪障凡夫。正是「煩惱執著而不能證得」之寫照。

當然,對這個問題疑情不斷,念念不忘,則是善根人;以此因緣,未來際必將觸證此心,超凡入聖。

樓主若欲建立知見,末學此文或能提供參考:

「一切眾生畢竟成佛」!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甚深微妙法

南無大乘勝義僧

大慈悲心是什麼,大悲咒的大慈悲心是什麼意思?要做到什麼?

一 大慈悲心 就是 與樂拔苦 的心,就是佛心。具體解釋如下 1 在佛教中,慈 是指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 與樂 帶給他人利益與幸福 悲 是指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 拔苦 掃除他人心中悲傷。二者合稱為 慈悲 2 慈悲 在佛教中又常說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意思是佛菩薩對待眾生的慈愛是沒有任何條件的,...

慈悲心同情心惻隱心憐憫心這些有什麼區別

慈悲心 同體大悲 無緣大慈!這就是慈悲心。同情心 指對某事 如另一人的感情 的覺察與同情感,同時也指這種感情的表露。惻隱心 對別人的不幸表示同情。見到遭受災禍或不幸的人產生同情之心。憐憫心 就是感覺別人可憐,心裡也受他影響,覺得難過的。基本上,同情心 惻隱心 憐憫心三者是大同小異。但是,慈悲心與 同...

慈悲心,喜舍心有什麼現實意義嗎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不管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有非常大的意義。不管是員工還是老闆,我們對自己用喜舍心,對別人用慈悲心。就是行菩薩道 菩薩捨棄名聞利養,不斷自行化他,什麼力量在推動?這個動力就是願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 眾生無邊誓願度 這個願力,達到最深一層。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教我們把心量拓開。凡夫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