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科學家怎樣測量的黃赤交角

2023-04-16 05:10:05 字數 1473 閱讀 2058

1樓:匿名使用者

說實話測 黃赤交角中國開始是靠模擬的方法估算的,具體是什麼你的看下面。

在《渾天儀圖注》中,張衡指出:

「是以作小渾,盡赤道、黃道,乃各調賦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從冬分所在始起,令之相當值也。取北極及衝各針椽之為軸。取薄竹,穿其兩端,令兩穿中間與渾半等,以貫之,令察之與渾象切摩也。

乃從北極針半起,以為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盡衝針之半焉,又中分其篾,拗去其半,令其半之際正直與兩端針半相直。令半篾之際從冬至起,一度一移之,視篾半之際多少赤道幾何也。其所多少,則進退之數也。

」這段你要可以翻譯出來就明白了 以上文字明確、詳細地描述瞭如何利用薄竹篾在小渾象上量度黃、赤道宿度進退度的具體步驟及方法。依之,可以得到從冬至點起,每隔赤道一度所相當的黃道度的度值。在此實際度量值的基礎上,張衡對黃、赤道宿度值的進退情況和具體度值作了進一步的總結與歸納,這在《渾天儀圖注》中有詳細的記載。

黃道宿度與赤道宿度之間的變換,這是我國古代曆法中重要的數學問題之一。由於我國古代沒有黃極的明確概念,這一變換實際上是指以赤極為極,由春分點(或秋分點)起算,沿黃道量度的黃道宿度l與沿赤道量度的赤道宿度α之間的數學變換,它們之間的關係,依直角球面三角形的公式可示為:

ctgl=cosεctgα

式中ε為黃赤交角。

由於我國古代未曾有球面三角的知識,所以兩者之間的變換,是取經驗性的方式加以處理的。而張衡則是利用竹篾在小渾象上量度黃、赤道宿度進退變化,並給出近似變換方法的創始人。

關於黃、赤道宿度值的進退情況,張衡指出:自春分(l=0°)到夏至(l=90°),和自秋分(l=180°)到冬至(l=270°)時,αl。由式(1)知,情況確實如此。

張衡又指出:自立春(l=315°)到立夏(l=45°),和 δl分別指赤道和黃道宿度每經一度的增量;而自立夏到立秋,和立冬到立春時,δl。和立秋(l=135°)到立冬(l=225°)時,δαl。

即將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視為δα和 δl大小變化的關節點。但由式(1)知,其關節點應分別為l=

3°、之時,即張衡所定關節點位置的l值,存在±1.

30的誤差。

張衡的這一研究成果,被劉洪首次採用於其乾象曆(206年)中,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張衡所創造的竹篾度量法也為後世所沿用,一直到郭守敬等人發明近似於球面三角的演算法為止。

2樓:不曾明瞭

渾儀是中國古代測量日月五星位置的主要儀器,它測出的資料是天體的赤道座標;而我們都知道太陽在黃道上執行,其他的月亮和五大行星也在黃道附近執行,所以古人在編算曆法時,就要經常把赤道座標換算成黃道座標。而要做這樣的換算,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到黃赤交角的資料。漢代人一般認為黃赤交角約為誤差約1分左右。

唐代徐昂測得誤差為37秒,達到了相當高的精確度。

《周髀算經》中記載了一個很簡單的用八尺圭表測量黃赤大距的方法。冬至正午測得表的影長是一丈三尺,夏至影長是一尺五寸,又知道測量的地理緯度,利用最基本的天文知識和三角知識就可以求得黃赤大距。

黃赤交角的**方法

中國古代科學家名字和現代科學家名字各(要熟悉的)

張衡,蔡倫 張仲景 祖沖之 孫思邈 錢學森 詹天佑 鄧稼先 李四光 袁隆平 張衡,蔡倫 張仲景 祖沖之 孫思邈 錢學森 詹天佑 鄧稼先 李四光 古代 張衡,蔡倫 張仲景 祖沖之 酈道元 賈思勰 孫思邈 畢昇 沈括 郭守敬.現代 王淦昌 趙九章 錢學森 彭桓武 錢三強.袁隆平 古代 張衡,蔡倫 張仲景...

中國古代對顏色都是怎樣稱呼的,中國古代對顏色都是怎樣稱呼的?例如黑色叫「玄」,紅色叫「赤」。其他的呢?

一 對紅色的稱呼 粉紅,即淺紅色。別稱 妃色 楊妃色 湘妃色 妃紅色 古同 緋 粉紅色。楊妃色 湘妃色與粉紅皆同義。桃紅,桃花的顏色,比粉紅略鮮潤的顏色。海棠紅,淡紫紅色 較桃紅色深一些,是非常嫵媚嬌豔的顏色。二 對黃色的稱呼 薑黃色 薑黃是中藥名。為姜科植物薑黃的根莖。又指人臉色不正,呈黃白色。緗...

中國古代最早的數學家叫什麼?

趙爽是中國古代對數學定理和公式進行證明與推導的最早的數學家之一。他在 周髀算經 書中補充的 勾股圓方圖及注 和 日高圖及注 是十分重要的數學文獻。在 勾股圓方圖及注 中他提出用弦圖證明勾股定理和解勾股形的五個公式 在 日高圖及注 中,他用圖形面積證明漢代普遍應用的重差公式,趙爽的工作是帶有開創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