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的屯田制,隋的府兵制,金猛安謀剋制,後金的八旗制度。
兵農合一的主要意義
2樓:滕曼彤
齊國的軍制很有典型意義,其他國家的軍制,從《周禮》一書的記載看,大體與齊相同。
南方的楚國雖然在軍制與官制的設定和名稱上往往與中原不同。但兵農合一這一點則是一致的。《左傳》宣公十二年(西元前597年)說楚王在國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於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在軍則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之,於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後。說明楚國的國人也是具有亦軍亦民雙重身份,在國為民,故訓之民生之不易;在軍為士,故申儆之勝之不可保。這種制度無疑也是村社組織與軍事組織的統一。
兵農合一制度的經濟基礎是以土地公有制為特徵的井田制度。
漢書·刑法志》所說周代因井田而制軍賦,正道出了這一問題的因果關係。在井田制度下,每一具有士兵身份的村社社員都得到一塊由村社代表國家分配的足以維持自己和家屬生活的份地,併為國家負擔兵役。份地是他為國家服兵役的基礎,兵役則是他因份地而產生的義務,兩者相輔相成。
3樓:木槿讀書
唐玄宗李隆基為何改兵農合一的「府兵制」為「募兵制」
春秋戰國時期是不是也採取兵農合一制度
4樓:輕候夏侯真
是的,"兵農合一"是周代兵役制度的乙個基本特點。
這個在春秋時代仍然表現得很鮮明。《周禮·地官·大司徒》在談到周代居民組織時說:"令民五家為比。這個記載在商鞅《商君書。兵令》裡面有詳細的記載。
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壯男之軍,使盛食、厲兵,陳而待敵。
壯女之軍,使盛食、負壘,陳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為險阻及耕格阱;發梁撤屋,給從從之,不洽而赺之,使客無得以助攻備。老弱之軍,使牧牛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獲其壯男女之食。而慎使三軍無相過。
壯男過壯女之軍,則男貴女,而奸民有從謀,而國亡;喜與,其恐有蚤聞,勇民不戰。壯男壯女過老弱之軍,則老使壯悲,弱使強憐;悲憐在心則使勇民更慮,而怯民不戰。故曰:
慎使三軍無相過。此盛力之道。」上馬為兵,下馬為農,解甲歸田即由此來,此三軍之原意,是典型的耕戰模式。
兵農合一的起源
5樓:浮江吹
兵農合一是周代兵役制度的乙個基本特點。這一特點在春秋時代仍然表現得很鮮明。《周禮·地官·大司徒》在談到周代居民組織時說:令民五家為比。
兵農合一的歷史記載
6樓:萬年弱受
《國語·齊語》記載齊國的軍事制度時,首先講村社居民組織,說:五家為軌,軌為之長;十軌為裡,裡有司;四里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焉。它的軍隊組織則建築在居民組織之上,是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軌長帥之;十軌為裡,故五十人為小戎,裡有司帥之;四里為連,故二百人為卒,連長帥之;十連為鄉,故二千人為旅,鄉良人帥之;五鄉一帥,故萬人為一軍。
齊軍的三軍由國君和國、高二子統帥,所以有中軍之鼓,有國子之鼓,有高子之鼓。管仲稱這種制度是作內政而寄軍令,特點是軍政合一,兵農合一,叫做卒伍整於裡,軍旅整於郊。兩者互相適應。
齊語》所述軍制與《周禮》所述周代軍制完全符合。漢代劉劭說春秋以前軍制是天子寄軍政於六卿,居則以田,警則以戰,宋代葉適說是寓兵於農,寓將於卿。都是對兵農合一制度的精闢概括。
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有什麼特點 有何借鑑意義
監察的來 開始時大多是自地位比較低的,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他們手中的權力反而會越來越大,實際地位也會提高。他們對保持政治風氣的清明起著很大的作用。正由於基本上來說每個朝代的監察 都會對朝堂穩定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 的個人素質就事關重大了,現在依然如此。所以我覺得於現在而言,對監察人員的個人品格的考察...
中國古代史歷朝歷代的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有哪些
歷史有三層含義 1 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2.沿革,來歷。3 過去的事實。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
中國古代有那些著名的冷兵,其中最著名的有那些?
冷兵器時代,出現了哪些軍兵種 周天子 的虎賁。秦之銳士 齊之技擊 魏之武卒。漢代 中壘 頓騎 步兵 越騎 長水 胡騎 射聲 虎賁八校 都是精銳。霍去病 八百驍騎。公孫瓚 白馬義從。曹操 虎豹騎。隋代 驍果衛。李世民 黑甲精騎 陌刀兵 龍武衛 千牛衛。五代的 牙軍 百科查吧,有很多 有名的有落雁都 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