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的東吳有多強大 列舉些事例

2025-05-23 13:35:04 字數 1428 閱讀 6577

1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時期雖然短暫,但其經濟、文化發展,在中國歷史上卻有森帶很重要的地位。 曹操認為「夫定國之術,在於彊兵足食」,故在建安元年(196年)即募民屯田。除了屯田之外,曹魏又注意減免賦此扒蘆稅,興修水利,開闢良田,發展手工藝、商業。

因此北方遂由東漢末軍閥混戰時期之「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一變而為「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

在蜀漢,主持政務的諸葛亮十分注重糧食生產。他分兵屯田,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因此蜀國的經濟得到很快的發展,出現了「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的局面。據載,蜀地之都江堰水利工程經常有一千多人在維護�,成都「家有鹽泉之井」,蜀錦更成為重要的財政**之一。

孫權統治東吳達五十餘年,他對農業生產也甚為重視,曾針對江南人口少、生產落後、大片土地尚未開發的狀況,實行了屯田。當時江南地區已經普遍採用了兩牛一�的耕作方法,稻田產量畝可收四斛。吳國的冶鐵、煮鹽業頗為發達,青瓷製作更是其著名的特產。

為適應水戰和江海交通之需要,江東的造船業有了重大的發展,建安郡的侯官(今福建閩侯)是重要的造船中心,設有典船都尉,監督罪徒造船。海路經常遠航於東海、南海。大秦(羅馬帝國)的商人亦通過南海來到吳都建業進行**。

至於文化方面,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皆極具文學才華,並稱「三曹」。曹操、曹丕在位期間,又大力發展文學,故曹魏有很出色的文學成就。此外,清談玄學在曹魏的晚期,亦日益流行起來,對中國的哲學有深遠的影響。

各國對於文教、科技事業都十分重視,著名學者如虞翻、陸積等皆東吳名士。其中虞翻所寫的《易注》,流傳至今,為後人治《易》提供重要資料。相傳蜀相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為當時十分先進的運輸工具,可惜已失傳。

醫學方面,華佗的醫術,至今仍為後人所傳頌。而魏甘露四年(259年),醫學家皇甫謐撰寫了中國的針灸經典——《針灸甲乙經》,對中國針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此行。

總而言之,魏1 蜀2 吳3

認識三國時期的經濟與文化,我們不禁要感嘆道:「三國原來不只軍事那麼簡單。」

2樓:網友

孫權帶甲二十萬,打個合肥分分鐘的事。夷陵出兵5萬派個年輕小將純屬過家家。

三國時東吳是誰滅的

3樓:哲哥聊歷史

東吳是西晉司馬炎所滅。

吳國是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割據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州閉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或孫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52年。222年孫權為吳王,名義上依附於曹魏,實際已脫離曹魏控制。229年5月23日,孫權稱帝,國號為吳,孫吳正式建國。

孫吳領有漢末揚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後分交州東北部為廣州,國土面積在三國中僅次於曹魏。起初建都於吳郡,後築石頭城遷都建業。 孫吳雄踞江東,竭力發展經濟,為開發江南地區做出重大貢獻。

西元280年5月1日,孫吳亡於西晉,標誌著中國漢冊團裂末三國以來割據局面的徹底結束。

三國時東吳國力遠超蜀漢,陸遜也不輸諸葛亮,為什麼不進行北伐?

這個問題讓吳大帝孫權情何以堪啊,當年張遼的陰影可是揮之不去啊!說多了都是淚,東吳不是沒有北伐過,雖然沒有像諸葛亮稿冊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但也是一直在努力啊,單單陸遜就北伐了四次,只是都成不了事。沒錯,不管是軍隊的整體力量,還是所佔據的土地面積,東吳跟蜀漢相比之下,後者完全是處於弱勢的。可是,如此...

三國演義的東吳是怎麼滅亡的,在三國演義23回中吳國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啊

一 實力所然 當時三國中的魏與蜀都已被晉所滅,晉已經統一了除了東吳全國的大部分地區,實力無比強大.三國之所以能形成鼎立之勢,皆因吳蜀聯合抗魏.今魏與蜀已亡,吳自然無力與晉抗爭,所以必然會亡.二 東吳內亂 孫權死後,兄弟相殘,後宮作亂.哥哥把弟弟趕 皇后又與大臣聯合把皇帝處死.這樣的事情在東吳屢見不鮮...

三國關羽活了多少歲 三國時的關羽活了多少歲?

三國時的關羽活了歲。關羽 年 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郡解縣 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 人。東漢末年名將。漢末亡命涿郡,與張飛從劉備起兵。劉備得徐州後,使關羽源槐行太守事。建安五年 年 曹操東進,擊破劉備,關羽被俘,遂隨曹操於官渡檔裂液迎擊袁紹軍,刺袁紹大將顏良於萬眾之中,封漢壽亭侯,不久辭歸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