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深得劉備欣賞,為何龐統獲悉後,卻冷冷地給了八個字呢?

2025-06-26 20:45:44 字數 3699 閱讀 6172

1樓:正誠風

劉備三顧茅廬之後,終於見到了諸葛亮,迫不及待的問計諸葛亮,於是千古名篇《隆中對》就此出爐。劉備聽後大讚,力邀諸葛亮復興漢室。

諸葛亮的隆中對,歷史評價一直很高,還入選了初中語文教科書,多人能夠倒背如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隆中對具有典範價值。

然而讓人奇怪的是,如此乙個令人驚歎的戰略,龐統獲悉之後,卻冷冷的給了八個字評價,並不看好隆中對這一千古奇謀!而且,通過隆中對,也可以看到諸葛亮與龐統的謀略誰更強。首唯滲。

隆中對的核心思想,除了天下三分論之外,就是講述三分之後劉備何去何從,核心戰略是如下這一句話。

也就是說,一路從荊州、一路出益州,劉備兵分兩路,就能北伐中原,實現復興漢室的終極夢想。

然而,龐統獲悉這一戰略之後,卻冷冷的給出了八個字,即「鼎足之計,難以得志」!顯然,龐統不看好隆中對的戰略,已經不是說未來北伐中原的問題了,而是說這一戰略讓蜀國與東吳、魏國實現「三國鼎立」都難以得志。

龐統這一令人驚悚的結論,到底是譁眾取寵,還是理性分析?

其實,準確的來說,龐統一半贊同諸葛亮,認為益州天府之國,人口富庶,是北伐的根基;但另一半不僅不認為荊州有助於復興漢室,反而會破壞蜀國的戰略者脊。

眾所周知,荊州西通巴蜀,東連吳國,北鄰漢沔,地理位置極佳,所以劉備山汪佔據荊州,看似可以北上伐曹、東下連吳、西進川蜀,屬於戰略要地。

所以,諸葛亮隆中對中認為,荊州是「用武之國」,可以打向各方,掌握軍事主動權。一旦有了機會,就可以兵分益州、荊州兩路,用兩個拳頭攻打曹操,讓曹操難以招架。

2樓:啦啦隊地方

因為龐統也是一位謀士,他也十分的優秀,也很高傲,他認為他不比諸葛亮差。

3樓:社會生活家

龐統認為諸葛亮的隆中對策略有錯誤,所以才看不上諸葛亮的隆中對。

4樓:有常

我認為這是因為龐統認為隆中對並不是有很大的可行性的,而且也是比較虛偽的。

龐統為什麼要反對《隆中對》?

5樓:網友

龐襲野中統沒有反對《隆中對》,而是依據現實對其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正

說龐統反對隆中對是來自《九州春秋》裡其一句話。

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

這句話描述的是經脊並歷赤壁之戰後的荊州,人材皆窮,民生凋敝,並且與此同時,江夏,長沙拍山,武陵郡等諸多縣城被東吳控制,甚至魯肅自己的奉邑就是長沙。因此,隆中對跨有荊益,結兩地之力的期待已經是難以實現的。

在這基礎上,九州春秋中龐統的下一句話就是。

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

由此可見,龐統肯定了隆中對中對必須奪取益州,將其作為基本盤的設想。由此要求劉備早圖益州。

因此,龐統並不是反對隆中對,而是從實際出發,對諸葛亮當初的戰略構想做出了一定的修正,僅此而已。

龐統曾提醒劉備隆中對的不足,奈何劉備不信,為何後悔?

6樓:小羊v青草

因為到了最後隆中真的對他產生了威脅,讓他的朝廷產生的動盪,他後悔莫及。

7樓:網友

當時劉備看隆中對非常完美,只有龐統看出其中的不足之處,時間推移給出答案,確實是龐統當初要定益州為總督署才是眼光超前!

8樓:牧馬人

龐統曾經提醒過劉備,但是劉備覺得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很不錯的,是特別有戰略眼光的,所以他就沒有聽見龐統的說法,繼續堅持諸葛亮的政策,沒有想到失敗了。

為何龐統後來認為隆中對的策劃一開始就錯了?

9樓:太妃講史

三國時期,群雄割據,人才輩出,孔明號臥龍先生,出山之後用隆中對幫助劉備三分天下,但是最後沒能完成劉備復興漢室的大業,實際上並非是因為種種失誤,其實孔明一開始隆中對的規劃就有問題,只搜耐不過孔明並沒有看出這其中的失誤,但是鳳雛龐統卻看出來了,他曾和劉備說過,可惜劉備當了耳邊風。

玄德雖為皇室後裔,可是到了他這一代,不過是卑微的市井商販,但是玄德心懷大志,而且仁德,因此招攬了不少人才為他效力。玄德前半生沒有遇到孔明,因此一直都是一事無成,等他有了孔明之後,事業也漸漸的好轉了,並且按照孔明的規劃,他先是佔據了荊州,又取得了西川,最後拿下了漢中。這一步步發展看似很順利,實則有乙個環節卻出了問題。

在龐統來到劉備麾下之後,他就為主公獻計,希望能夠和孔明一樣成為劉備最信任的謀士。當時龐統認為不應該佔據荊州,因為這裡是是非之地。龐統一語中的,劉備卻不聽。

雖然荊州可以為蜀漢提供大量的糧食,也可以在日後伐魏吳時通過水路進軍。然而這裡越好,就代表著它越危險。這樣一塊好地方,自然也得到了曹操和孫權的惦記。

劉備是三國勢力中最弱的一方,他想要在這二者中守住荊州,是非常困難的。既然守不住,倒不如提前放棄,讓曹操與孫權去爭洞跡荊州。

但是龐統的想法遭到了玄德的反對,因為玄德認為這是他好不容易取得地盤,怎麼能如此輕易放棄呢。再加上孔明也主張留下荊州,所以不管誰來索要荊州,玄德就是不給。因為荊州,孫劉聯盟也是名存實亡,這也為日後丟荊州,死關羽留下了隱患。

從後來的事情可以看出,龐統放棄荊州的想法是對的,然後玄德孔明一意孤行,非要佔著荊州,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如果玄德沒有荊州,那麼孟德想要荊州的話,就會納漏並和江東打仗,到那時候玄德不論是幫曹操,還是幫孫權,都能夠漁翁得利,到時候蜀漢的今日就是東吳的明日。只可惜他們都不聽龐統的話,導致蜀漢有了壞的結局。

所以說,荊州水路四通八達,物產也豐富,確實是一塊好地方,但是得到了不代表能夠守住,如果明知道守不住,卻非要去守衛,就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龐士元指出了隆中對中的失誤,卻不被認可,如果他們按照龐士元的話做,或許蜀漢大業就成了。

《隆中對》中,概.括劉備是乙個怎樣的人物

10樓:網友

求賢若渴,能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謙虛謹慎。重視人才,善用人才。有遠大的奮鬥目標。堅忍有恆心。聰明智慧、弘毅寬厚、知人待士、機權幹略。

11樓:可悲那個小情緒

重視賢才,虛心,有領導才能,機智多謀。

隆中對深得劉備欣賞,為何龐統獲悉後,卻冷冷地給了八個字?

12樓:清風不願伴九州

因為這個籠中對是諸葛亮他自己的總結而對於龐統來說他並不論這個觀點所以他才會冷冷的回應。

13樓:

因為隆中對是諸葛亮對劉備的總結,而諸葛亮的戰略方針對龐統來說並不認同,因此覺得「鼎足之計,難以得志」。

14樓:玉兔搗藥

頂足之地,難以得志,龐寵覺得隆中對他的計謀不合理,對他的意見有分歧,所以做此評價!

15樓:網友

「鼎足之計,難以得志」當時說的是這8個字,因為他對這個提議,是很不滿意的。

16樓:網友

主要他認為隆中對裡面的政策和自己有分歧,所以龐統看不上也是很正常的。

17樓:佳在

他說:「鼎足之計,難以得志」意思是,兩人意見不合,有分歧,不同意對方觀點。

18樓:想逃的風

鼎足之志難以得志,龐統與劉備的思想發生了深深的分歧,他們兩個所推崇的東西不一樣。

19樓:奮鬥的三生石

因為雖然說是臥龍鳳雛,好像是同一級別,但是鳳雛龐統差了臥龍諸葛亮最起碼十個徐庶。龐統的見識能力差諸葛亮太多了。

隆中對 諸葛亮 劉備,諸葛亮住在隆中時,劉備在哪

亮答曰 荊州北據漢 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 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 益,保其巖阻,西和諸...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為劉備做了哪些戰略規劃

首先,諸葛亮對於劉備當前的窘境給予了安慰和激勵,並提出了人是決定事業成功重要因素的觀點。諸葛亮以不久前發生的曹 袁 官渡之戰 為例證,他指出 曹操敢於跟袁紹進行決戰,相比來講,他既名聲微小,又少兵缺糧 但是曹操終於打敗了袁紹,成為又一個以弱勝強的戰例。這並非僅得自天意,而關鍵是仰仗於人的謀略。諸葛亮...

隆中對 中的一詞多義,隆中對一詞多義

1 為 好為 梁父吟 唱。形容詞作動詞。以弱為強者 成為,變成。賢能為之用 被。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作為。謂為信然 是。2謂。謂為信然 謂 說。謂先主曰 謂 對 說。3已。然志猶未已 止。今操已擁百萬之眾 已經。自董卓已來 通以。3 遂 然操遂能克紹 終於。由是先主遂詣亮 於是,就。4 信 欲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