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是什麼意思,25歲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2021-03-19 18:21:49 字數 6570 閱讀 9107

1樓:匿名使用者

生在古代是什麼意思?真在古代就是那個報紙的意思,在古代的生存。

2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不是特別瞭解,你最好在網路上查詢一下相關資訊。

3樓:盛夏的約定

在古代的話其實也就是有上進心的意思

4樓:舞魚

在的意思就是說通過水蒸氣把它蒸出來

5樓:樊金媛

真的古代是什麼意思正在古代是什麼意思,正在古代史器皿馬莊東西。

6樓:祈福達令

整在古古代是什麼意思啊?我不懂,我我光知道有一個。

7樓:匿名使用者

正在古代是什麼意思?有很多意思是一皇帝

8樓:匿名使用者

整查古代是什麼意思?整在古代是什麼意思?古代的事情嗎?難道說是古代的事情嗎?不明白啥意思?

9樓:新人尚無名

曾在古代的意思可以表達有好多意思選擇。

10樓:駱駝祥

徵在古代是什麼意思?成像的意思嗎?是?

11樓:匿名使用者

是一個容器,可以弄熟那些食物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他在古代的話呀,是一種植物。

13樓:善良的

帶著這個吧但是還是好好考慮考慮好好想想你比那個強其他的我也不太清楚我也不太瞭解

14樓:匿名使用者

正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25歲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15樓:顏冉

25歲應該是弱冠。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出自】:唐·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歲)。

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

耄(mào)耋(dié)指八十歲。

鮐背之年指九十歲。

期頤指一百歲。

擴充套件資料

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裡:冠,弁冕之總名也。

謂之**。

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

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出處《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16樓:鹽山小夥啊

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

總角是**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歲。

古稀是七十歲。

耄(mao)耋(die)指**十歲。

期頤指一百歲。

之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17樓:匿名使用者

之,讀音是:zhī,在古代有以下意思:

1、用作介詞,意思是:的、底。

古文出處:春秋戰國·孔子《論語.公冶長》:「夫子之文章。」

釋義:夫子的文章。

2、用作介詞,意思是:於。

古文出處:先秦·戴聖《禮記.大學》:「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

釋義: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所親愛的人往往會偏愛。

3、用作介詞,意思是:諸、之於。

古文出處:戰國·孟子《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釋義:大禹疏通九條河道,治理濟水、漯水,將它們導流入海;開通汝水、漢水,疏浚淮水、泗水,將它們匯入長江。

4、用作連詞,意思是:與、及。

古文出處:秦·呂不韋《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樂之弗樂者,心也。」

釋義:快樂和悲傷都是內心的感覺。

5、用作連詞,意思是:而。

古文出處:戰國·佚名《戰國策.秦策二》:「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

釋義:我擔心大王恐怕會因為我的原因而扔掉梭子啊!

6、用作連詞,意思是:若、如果。

古文出處:春秋戰國·孔子《論語.子張》:「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釋義:如果我是十分賢良的人,那我對別人有什麼不能容納的呢?我如果不賢良,那人家就會拒絕我,又怎麼談能拒絕人家呢 ?

7、用作連詞,意思是:則。

古文出處:秦·呂不韋《呂氏春秋.仲春紀.功名》:「 故民無常處,見利之聚,無之去。」

釋義:所以老百姓是不會經常在一個地方的,有利就聚集,沒有則散了。

8、用作助詞,用於強調或補足語氣,無義。

古文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悵恨久之。」

釋義:恨了很久了。

9、用作代詞,意思是:他、彼。

古文出處:春秋戰國·孔子《論語.顏淵》:「愛之慾其生。」

釋義:喜歡一個人時總想叫他活著。

10、用作代詞,意思是:其、他的。

古文出處: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二四.談異五.女化男》:「乃以聘禮還之夫家。」

釋義:於是叫她把聘禮返還給婆家。

11、用作代詞,意思是:此、這個。

古文出處:戰國·莊周《莊子.知北遊》:「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釋義:我知道怎樣回答這些問題,我將告訴給你,可是心中正想說話卻又忘記了那些想說的話。

12、用作動詞,意思是:往。

古文出處:唐·李白的詩名:《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釋義: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前往廣陵

13、用作動詞,意思是: 至、到。

古文出處: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釋義:這是從少到多,從小到大。

14、用作動詞,意思是:是、為。

古文出處:戰國·公羊高《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於子也。」

釋義:我看你是位君子,所以據實相告。

15、用作動詞,意思是:取用。

古文出處:戰國·佚名《戰國策.齊策三》:「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

釋義:所以,一個人如果捨棄他的長處,改而使用他的短處,即使是堯這樣的人也有做不到的事。

16、姓。如漢代有之馬宇。

18樓:匿名使用者

1、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適也。——《廣雅》

白話釋義:之,到的意思。

2、指示人或事物,相當於「這個」「那個」

宣王說之。(之:指南郭處士來吹竽。)——《韓非子·內儲說上》

白話釋義:宣王說南郭處士來吹竽。

3、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稱,相當於他、她、它、他們

鄭商人弦高將市於 周,遇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白話釋義:鄭國的商人弦高將要到周去做生意,遇到了。

4、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領屬關係或一般的修飾關係

謝莊少年之精技擊者。——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白話釋義:謝莊精通武術的年輕的。

組詞如下:

謂之、之罘、假之、加之、之無、下之、之個、等之、之於、之而、卒之、之上、猶之、朝之、有之、則之、為之、要之、久之、次之

擴充套件資料

字形演變

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從之。

白話版《說文解字》:之,長出。像植物過了發芽的階段,枝莖日益茁壯,有所擴張。字形底部的指事符號「一」,代表地面。所有與之相關的字,都採用「之」作邊旁。

組詞解釋:

1、謂之:稱這是。

2、之罘:山名。也作 芝罘 ,在今 山東 煙臺市 北。

3、假之:假若。

4、加之:表示進一步的原因或條件:天氣悶熱,~窗外車聲不斷,簡直無法休息。

5、之無:之字與無字。

19樓:薩摩耶好醜

1.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出處:《曹劌論戰》:「彼竭我盈,故克之。」

朝代:春秋時期

白話釋義

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

2、指示代詞,這 。

出處:《逍遙遊》「之二蟲又何知?」

朝代:戰國時期

白話釋義

這兩隻小動物又知道什麼呢?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我。

出處:《史記·魏公子列傳》:「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

朝代:西漢

白話釋義

因此我知公子心裡怪我,定會回來的。

4、可用於賓語前置句復代指賓語,用於動詞之後 。

出處:《指南錄後序》:「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朝代:南宋

白話釋義

對於死本已置之度外了。

5、結構助詞,相當於「的」。

出處:《塞翁失馬》:「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朝代:西漢

白話釋義

靠近邊境一帶的人,絕大部分都死了。

6、結構助詞,補語標誌,可譯為「得」。

出處:《遊褒禪山記》:「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朝代:北宋

白話釋義

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思考深邃而且廣泛。

7、音節助詞,無實義。

出處:《項脊軒志》:「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朝代:明代

白話釋義

時間長了,能根據外面人們走路的腳步聲辨別是誰。

20樓:匿名使用者

「之」分別有以下意思:

1、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舉例:赤子之心。

2、助詞,表示修飾關係;舉例:緩兵之計。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舉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4、代詞,代替人或事物;舉例:置之度外。等閒視之。

5、代詞,這,那;舉例:「之二蟲,又何知」。

6、虛用,無所指;舉例:久而久之。

7、往,到;舉例:「吾欲之南海」。

擴充套件資料

「之」在古文中的用法

1、的、底。《論語·公冶長》:夫子之文章。《左傳·襄公十四年》:餘弟死,而子來,是而子殺餘之弟也。

2、於。《易經·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禮記·大學》: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

3、諸、之於。《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4、與、及。《書經·立政》:文王罔攸兼於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樂之弗樂者,心也。

5、而。《戰國策·秦策二》: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

6、若、如果。《書經·盤庚上》:邦之臧,惟汝眾,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罰。《論語·子張》: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7、則。《左傳·僖公九年》: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呂氏春秋·仲春紀·功名》: 故民無常處,見利之聚,無之去。

8、用於強調或補足語氣,無義。《書經·西伯戡黎》: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於爾邦?《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悵恨久之。

9、他、彼。《書經·皋陶謨》: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論語·顏淵》:愛之慾其生。

10、其、他的。《武王伐紂平話·卷中》: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二四·談異五·女化男》:乃以聘禮還之夫家。

11、此、這個。《詩經·邶風·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莊子·知北遊》: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12、往。如唐朝李白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詩經·鄘風·載馳》: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13、至、到。《西京雜記·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14、是、為。《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於子也。漢·揚雄《法言·吾子》: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也。

15、取用。《戰國策·齊策三》: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

婉在古代是什麼意思,且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形 婉轉 委婉。左傳 成公十四年 春秋 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非賢人誰能修之?譯文 春秋 的記述,用詞細密而意思顯明,記載史實而含蓄深遠,婉轉而順理成章,窮盡而無所歪曲,警誡 而褒獎善良。如果不是聖人誰能夠編寫?引 順從 溫順。史記 佞幸傳 此兩人非有材能,徒以婉佞貴...

競在古代是什麼意思,競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基本字義 1.比賽,互相爭勝 爭。賽。技。選。詳細字義 動 1.會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競逐。本義 爭競 角逐 比賽 2.同本義 pete contest 競,逐也。說文 職競用力。詩 大雅 桑柔 猶不能與羅者競多。淮南子 原道 相與優遊,競暢於宇宙之間。淮南子 俶真 競於道德。韓非子 五蠹 負勢競...

津在古代是什麼意思,繁雜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1.渡水的地方 津渡。關津。津要。問津。2.口液,唾液 津液。津津有味。3.汗 遍體生津。4.滋潤,補 津潤。津貼。應該是第一個 繁雜在古代是什麼意思?繁雜 事情多而且雜亂。細碎繁雜 事情細小而零碎 多而且雜亂。在古代是什麼意思?生在古代是什麼意思?真在古代就是那個報紙的意思,在古代的生存。這個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