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翻譯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2021-05-11 12:18:01 字數 5380 閱讀 5358

1樓:匿名使用者

我猜的:恩情所在,使得人不能理智思考,不能明辨是非

2樓:藍顏亮

有恩賞加給人,就想到不要由於一時高興而錯誤地獎賞。

3樓:原虹儀清懿

有恩賞加給人,就想到不要由於偏愛而獎賞不當。

下面一句

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有刑罰加給人,就想到不要因為自己惱怒而濫用刑罰。

下列加點詞語的用法和意義都相同的一項是( ) a.變法者因時而化。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b.

4樓:陡變吧

dd (d項為介詞,趁此、趁機。a、介詞,依據;介詞,因。b、介詞,表憑藉,依據;名詞,機會。c、動詞,繼承;連詞,於是。)

選出下列加點字意義用法與所給例句相同的一項  (   )例: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a.成名反覆自

5樓:尋找

b例中「所」作助詞,構成「所」字結構,起定語作用;

a項「處所」;cd表被動。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譯?

6樓:暴走少女

1、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而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

總此十思,巨集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2、譯文: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

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於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慾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後國君的品德就開始衰微了。

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過去奪取天下時力量有餘,現在守衛天下卻力量不足,這是為什麼呢?通常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已經成功,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

竭盡誠心,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成一家,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臣民)只求苟且免於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裡卻不服氣。

(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隻,也能顛覆船隻,這是應當深切謹慎的。疾馳的馬車卻用腐爛的繩索駕馭,怎麼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國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剋制,將要興建什麼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並加強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於)眾多河流的下游,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一面。

擔心意志鬆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心(言路)不通受矇蔽就想到虛心採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

全面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麼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

文臣武將爭先恐後前來效力,國君和大臣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遊的快樂,可以頤養得像赤松子與王子喬那樣長壽,皇上彈著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說什麼,天下人就已經都有教化了。

為什麼一定要(自己)勞神費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明亮的耳、眼,減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於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

因的虛詞用法

7樓:水滴一滴一滴

一、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趁著」「憑藉」「經過」「通過」等。

1、依照,根據。

例句:罔不因勢象形。

翻譯:都能就著木頭的原樣來模擬雕刻那些事物的形狀。

2、依靠,憑藉。

例句: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

翻譯:憑藉有利的局勢,就著這種便利,支配割裂天下,分割掠奪江山 。

3、趁著,趁此。

例句:不如因而厚遇之。

翻譯:不如借這個機會厚厚地禮遇他。

4、通過,經由。

例句: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翻譯:由賓客帶引,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

5、因為,由於。

例句: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翻譯:有恩賞加給人,就想到不要由於偏愛而獎賞不當。

二、副詞。

1、於是,就;因而。

例句:因拔刀斫前奏案。

翻譯:拔出刀來,把桌子角砍下來了。

2、原因,緣由,機緣。

例句:於今無會因。

翻譯:從此沒有再見面的機會了。

三、動詞

1、根據

例句: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

翻譯:因此情況隨著不同時代而發展,政策措施也要適應不斷髮展的情況。

2、沿襲,繼續。

例句:蒙故業,因遺策。

翻譯:承接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策略。

擴充套件資料副詞是一個漢語詞彙,基本意思是指一類用以修飾動詞,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表示時間、頻率、範圍、語氣、程度等。

副詞能修飾動詞或形容詞;不能修飾名詞。

1、表示程度

2、表示範圍

3、表示情緒

4、表示時間頻率

5、表示否定的意義

副詞除了不,沒有,當然以外一般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副詞在句子中做狀語或補語;有的副詞能和連詞合用。介詞不能單獨充當謂語;經常附著在名詞、代詞、動詞前邊組成介詞結構;有些介詞可附著在動詞後構成一個整體,相當於一個動詞。

8樓:南邕

「因」在文言中可以作動詞、名詞、連詞和介詞等。

一、作動詞

「因」作動詞時,由於語境不同譯法也不同。例如: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譯為「依靠」)

2、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譯為「沿襲」)

二、作名詞

「因」作名詞時少見。例如:

1、於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譯為「機緣」)

2、郭道臺就替他洗刷清楚,說了些「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的話頭。(《官場現形記》譯為「原因」)

三、作連詞

「因」作連詞時,一般連線的是複句的兩個分句,或表示與上文動作行為關聯的事項。

情形如下:

(1)表承接

「因」表承接時,一般譯為「於是」「就」等,表示動作行為的順承關係。

例如:1、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雲。(《種樹郭橐駝傳》)

2、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鴻門宴》)

3、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石鐘山記》)

4、因入京師,觀於太學。(《張衡傳》)

(2)表原因

「因」作表原因的連詞,一般下文要說出這種原因產生的結果。

例如:1、後因伐木,始見此山。(《夢溪筆談·雁蕩山》)

2、十娘因見鴇兒貪財無義,久有從良之意。(《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四、作介詞

「因」作介詞時有以下幾種情形:

(1)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機、條件等。一般譯為「趁著」「趁機」等。

例如:1、因擊沛公於坐。(《鴻門宴》)

2、不如因善遇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2)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一般譯為「因為」「由於」等。例如:

1、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

2、我欲因之夢吳越。(《夢遊天姥吟留別》譯為「因為」)

(3)引進動作行為的依據、憑藉等。例如:

1、批大隙,導大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譯為「依據」)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過秦論》譯為「憑藉」)

3、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張衡傳》譯為「憑藉」)

(4)引進動作行為的物件。譯為「通過……」「由……」等。

例如:因賓客至藺相如門前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判斷「因」到底是連詞還是介詞,關鍵是看「因」在文言中所處的位置,如果它處在單句的主謂之間,一般就是介詞,這時,「因」多於後邊的詞語構成介詞短語作狀語;如果它處於複句的兩個分句之間,或者有承接前文動作行為開啟下文的作用,那它一般是連詞。

例如:1、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2、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例1中的「因」處在主語「相如」和謂語「立」之間,它和其後的「持璧」「卻」等都表明相如「立」的狀態和方式。全句譯為:「相如趁機拿著和氏璧退幾步立在那裡。

」有的文言句子多省略主語,在判斷時一定要把主語補上,才能看出來它是不是介詞。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這句話的主語是「秦國」,補上之後,就看出這是一個單句來了,全句譯為「(秦國)乘著便利的條件,分割天下。

」例2句中的「因」顯然處在兩個分句之間,表承接關係,可以譯為「接著」等。

9樓:匿名使用者

一、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於」「趁著」「憑藉」「經過」「通過」。如: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不如因善遇之。(《鴻門宴》)

二、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便」。如: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鴻門宴》)

禮記 內則翻譯,禮記 內則翻譯

翻譯 幼兒會自己吃飯了,就要教他使用右手。幼兒會說話了,就要教他們學習答話,男孩用 唯 女孩用 俞 身上帶的荷包,男孩的以皮革製成,表示長大將從事勇武之事 女孩的以絲帛製成,表示長大將從事女紅之事。到了六歲,要教他識數和辨認東南西北。到了七歲,開始教以男女有別,男孩和女孩,坐不同席,吃飯也不同席 到...

論語四則的翻譯,《論語》四則翻譯

一 譯文 孔子說 三個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教師的人在中間 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原文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 譯文 孔子說 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 與誠實的人交朋友 與見多識廣的人交...

論語十則的翻譯,論語十則翻譯

1.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1.孔子說 學習了 知識 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 溫習 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 到這裡 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曰 吾日三省 x ng 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