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要提出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

2021-05-24 18:59:10 字數 6019 閱讀 9789

1樓:北影趙大寶門衛

小學科學所講的科

學素養主要指通用的,即一個社會公民

應該具有的一般回的科學素養。培養小學答生的科學素養,就是培養他們的科學意識,科學思想和創新精神,培養他們探索科學奧祕的情趣和志向,豐富和積累科學基礎

知識,培養他們觀察、分析、歸納表述、操作的能力,以及不怕困難,積極探索,敢於攀登的意志和品格。

科學課上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課題論證

2樓:匿名使用者

小學科學課作抄為對小學生進行科學

bai啟蒙教育的一門重要du的基礎學科,對zhi培養學生的科dao學志趣和創新精神,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對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就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談談粗淺的認識。

科學素養是目前世界各國科學教育的最主要目標,《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也將科學課定格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們理解的科學素養是指「會讀能寫」。如《英漢教育詞彙》解釋為①識字;②讀寫能力。

《西方教育詞典》則解釋為「一個人的讀寫能力和他所屬的集團或文化對他所期望的讀寫能力。」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3樓:很齷齪

小學科學課作為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對培養學生的科學志趣和創新精神,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對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就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談談粗淺的認識。

一、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內涵

科學素養是目前世界各國科學教育的最主要目標,《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也將科學課定格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們理解的科學素養是指「會讀能寫」。如《英漢教育詞彙》解釋為①識字;②讀寫能力。

《西方教育詞典》則解釋為「一個人的讀寫能力和他所屬的集團或文化對他所期望的讀寫能力。」

2023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榮譽教授赫德在一篇名為《科學素養:它在美國學校的意義》的文章裡,第一次用科學素養這個名詞來描述對科學的理解,並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作為重要的問題提出來。2023年,赫德對科學素養的概念選擇了「科學啟蒙」這個詞,認為科學教育的廣義目的是培養一個啟蒙的市民,能夠使用科學的智力資源去產生一個有利於人類發展的環境。

一個有科學素養的人應該理解科學事業,認識科學知識是不斷髮展的,以有用的途徑知道一些主要的概念、假說、定律和理論,認識科學中系統研究的價值,認識**過程和概念、定律和理論的關係,用文化、社會和歷史的觀點看待科學事業的需要,認識科學繁榮的文化條件與科學事業的普遍性。目前,人們對科學素養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學知識(概念、定律、理論等),技能,科學方法、科學過程、過程技能與思維方法,價值觀,解決社會及日常問題的決策,創新能力,科學、技術、社會及其相互關係,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倫理與情感。

研究專家把科學素養劃分為方**的、專業的、通用的、技術的、業餘的、新聞報道的、科學政策的等。我們認為,小學科學所講的科學素養主要指通用的,即一個社會公民應該具有的一般的科學素養。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是培養他們的科學意識,科學思想和創新精神,培養他們探索科學奧祕的情趣和志向,豐富和積累科學基礎知識,培養他們觀察、分析、歸納表述、操作的能力,以及不怕困難,積極探索,敢於攀登的意志和品格。

二、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原則

1、把握啟蒙性

一個人的科學素養形成是長期的過程,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啟蒙課程」,但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他的科學素養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於小學階段是一個人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期,也是心理髮展的重要轉折期。這一階段學生將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學到的知識將對後繼學習產生重大的影響,同時,又處於打基礎的階段,知識積累與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極其有限。

因此,科學教育不可能以系統的知識學習與方法訓練為主,只能根據小學生的經驗,在他們熟悉的周圍生活中選取有關的內容,讓他們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從中學到知識,培養興趣,練習方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打好基礎,這就是科學啟蒙的含義。

2、體現開放性

科學課程的開放性是指科學教育不是一個完全可以預設的過程,尤其對以科學**為主的教學來說,更是無法**將會出現什麼結果,即使是過程,也很難完全預設與控制。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這個過程將隨著教師、學生參與教學的程度與具體情況而。因此,科學教育從目標、內容、過程、結果到評價都應體現開放性,既要有一定的目標與要求,又不能拘泥於這些目標與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應體現適當的機動與靈活性,使教學過程跟隨學生的學習過程,緊貼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成效。

3、注重**性

**既是小學生科學學習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小學生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科學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由於科學素養的目標是由多因素組成的,因此其教學過程與單純傳授知識的講授課相比,也應該有所不同,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由教師引領**向學生主動**發展。

4、追求整合性

科學課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主陣地,但我們也要注意科學課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與資訊科技的整合,與人文精神的整合,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於探索,啟發他們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以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科技教育,從而滿足學生求新、求變的心理特點,大大提高科技教育的效果。

5、突出應用性

科學**於生活,也終將應用與生活,突出應用性,就是要幫助學生形成「用科學提高生活質量的意識」。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科學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的觀念;其次,要讓學生懂得:「我們現在所學的科學就可以應用到生活中去,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6、理解主體性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是指在科學學習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讓他們在參與科學**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自己動手收集各種資料,開展調查與實驗,自己整理資訊,做出解釋或結論,自己寫成研究報告,並進行表達與交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到科學知識的同時,習得開展科學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學研究的能力,並培養科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培養目標培養科學

4樓:翰林學庫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當今社會發展越快,學科分化越來越細緻,科學課的正式開設,「科學素養」這個名詞應運而生,那麼到底什麼是科學素養呢?

素養被定義為一種特殊的能力和行為模式。是指人們在工作、生活、活動中為了達到一定的目標,理解和運用印刷資訊開發自己的知識潛能的能力。

科學素養一詞是由英文翻譯而來的。英語中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跟學者有關,指有學識,有文化;另一種是真對一般公眾而言的,指能夠閱讀,能夠書寫。

在新的課程標準裡北京師範大學鬱波教授是這樣給科學素養定義的,科學素養有三個層面的解釋:一是培養學生必備的基礎學科知識,二是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思維方式,三是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生活方式。

據我分析,科學素養就其概念本身有其鮮活的一面,這和科學技術正處在高速發展的時代是息息相關的。科學素養主要是指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思維方式。

明確了科學素養的含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學習和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科學方法義,那麼究竟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呢?

(1)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學習和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科學方法,

即是通過假設----驗證----結論的方式來得出結果。培養這樣的思維方式有利於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不會盲目衝動,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科學方法是從事學科**活動所必須採用的一些方法,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些方法,也就學會了「真刀真槍搞科學」的真實本領,就能在自然探索科學的過程中,獲取科學新知、發展科學能力、提高科學素質。

實踐,是一種手腦並用的操作活動。物理學家楊振寧曾經指出「不該說,讀書努力就是好學生。應該說,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才是好學生。

」科學課所特有的學科特點為學生的動手實踐創造了有利條件。因為,各種自然觀點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大多是學生在進行實驗操作的實踐活動中發現和認識的。因此,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造一切有利條件,善於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引導學生充分地動眼、動手、動腦、動口,按一定的要求對研究客體,包括實物、標本、模型以及有關的實驗情況進行認真、細緻的觀察,進行實驗和操作,使學生獲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認識。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訓練而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為學生以後進一步的學習、工作、研究,乃至創造發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養基礎

(2)創造條件,激發學生勇於參與、經歷科學探索活動的興趣

學生學習科學,不僅僅是獲取資訊、接受知識,更重要的是能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去自行**科學,探索大自然的奧祕,並讓他們在經歷科學探索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來解決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3)課外延伸,拓寬學生實踐和創新的途徑。

科學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而小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探索是無止境的。在學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學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之後,教師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靈活地應用已有的知識與技能,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去進行一些新的或較深層次的探索,這是學生從學習知識到靈活應用知識的一個深化過程,一個知識有效遷移的過程,更是思維與能力的重要表現。由此,科學課外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拓寬了學生實踐和創新的途徑,也大大豐富了學生科學素質的形成和內容。

總之,小學科學課是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主要陣地,要在科學教學中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實踐、創新,還需要不斷地進行教育探索,不斷地潛移默化地在學生心靈上播撒科學和創新的種子。

5樓:山特機械

(一)學生科學知識的學習情況

科學知識對於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來說是一個基礎部分,是培養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載體[1],如果沒有知識的鋪墊,任何目標都無法達到。但是通過我對五年級學生的觀察發現,學生的科學知識很缺乏,我舉一個典型的例項說明,我教五年級三個班,他們學習地球一課時,我問了一個問題:「地球是什麼形狀的?

」這個問題根據我的統計,有93%的同學認為地球是「圓形」的,這是個錯誤的答案,但卻深深地刻在了他們的腦海中,真正的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股的不規則的「橢球形」,最後我通過讓他們感受地球儀的形狀,還告訴他們圓形和球形的區別,兩個星期後我再問同樣的問題時,僅僅只有28%的學生能夠答出來,我就只能不斷地糾正和鞏固這型別的內容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於是我對學生和家長都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並非只有學生對於這樣的問題會出錯,連家長給的答案都是錯的,於是我就明白了,那是一種長時間錯誤的灌輸導致的,而這種原因歸根到底都是科學知識的不牢固甚至是一知半解導致的。

(二)小學生科學知識缺乏的原因

1、家長不夠重視,由於現代教育講求的是一種成績,而對於小學生來說,科學基本都是不用考試的,所以家長們就覺得學與不學都沒有關係,而且他們絕大多數對於科學的知識也不夠全面,不能給予學生正確的輔導,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2、學生對科學的瞭解不深,小學生好動,喜歡做實驗,做活動,但是科學知識是要從書上或是網際網路中直接獲取的,有的是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有的甚至是需要長期**才能得到答案的,但是小學生們很難做到堅持下去,時間一長就容易失去**的信心[2],最後還有可能直接導致他們失去對這門科目的興趣。

3、部分學校不夠重視,依然是由於科學這門課並不是常規考試科目,所以部分學校教育科學的老師多為兼職老師,甚至有的學校會使用文科老師教科學,這是我國關於科學這門學科教育的一個固有毛病。我國教師培養採取分學科專業方式進行,這有效地提高了培養效率,使得每一門學科的教師在本身學科範圍內的技能得以比較熟練,但是,文科教師缺乏基本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研究訓練;而理科教師也只懂本身的專業領域知識和基本技能,這樣這些教師們在新課程改革實踐中就難以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就是一個典型表現。[3]這就導致了一些知識沒有正確的教導給學生,小學是一個學習基礎的階段,第一印象有的時候會很深刻,一旦錯了,或許就有可能伴隨他們一生,所以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我調查家長一些關於科學知識的基礎問題時,家長們也會出錯的原因了。

(三)**解決小學生科學知識缺乏的一些方法

1、積極和家長交流,讓家長能夠支援學校或科學老師們辦起來的一些**活動,多讓學生動手**,積極思考,甚至讓家長們和學生們一起參加到這樣的科學活動當中。

2、鼓勵和支援學生,當學生找到了一個科學問題的答案或是**到一個關於科學內容的實驗時,就應該給予他們獎勵,讓他們有成就感,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對科學知識的**越來越感興趣,這便是他們學習科學知識的動力;每當學生將要放棄**的時候,我們更要支援學生,當他們的後盾,告訴他們,科學實驗是不怕錯的,就怕將要得到結果的時候放棄了,那是會後悔一輩子的啊。

3、教育者應積極提高自身科學能力,不斷補充科學知識,至少在學生提到的問題能夠準確的回答,不懂的知識和學生一起**,不要為了自身的面子而誤導了學生,重視學生的科學知識的積累,多與學生分享科學知識。

2022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內容解讀

2022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內容如下 1 認識常見物體的基本外部特徵,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材料。知道生活中常見的力。認識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認識周邊常見的植物和動物,能簡單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徵和生長過程。知道植物和動物的生存需要環境條件。2 認識常見物體的某些特徵和常見材料的某些效能。認識物體有多種運動形...

小學科學生命科學領域有什麼科目,小學科學課程包括哪些方面

1 多樣的生物 常見的植物 常見的動物 常見的其他生物 2 生命共同特徵 動植物的一生 生物的繁殖 生物的結構和功能 生物的基本需求 遺傳現象 3 生命與環境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進化現象 4 健康生活 良好的生活習慣 生長髮育 生理與健康。三至六年級有關上面內容的課程都屬於生命領域科學。小學科學課程...

如何教好小學科學課,關於如何教好小學科學之淺談

在科學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大膽嘗試,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互動,鼓勵學生質疑 讓學生自覺領悟科學 的思想,體驗獲取科學知識過程的快樂,產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濃厚興趣,初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通過第二階段的培訓,我認為上好小學科學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 充分利用科學課實驗教學的開放性,激發學生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