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為什麼只提到恆河,佛教在東南亞怎麼傳播發展的

2021-05-29 09:43:22 字數 5171 閱讀 7339

1樓:匿名使用者

地域侷限啊,佛教產生時佛陀的認知度就只限於恆河流域或者說其印象中恆河就是最大河流。

2樓:法藏

我們中國經常提到長江兩岸!,,佛教,是以恆河沙來比喻,數量無量!

佛教在東南亞怎麼傳播發展的

3樓:睹明星

一、在南亞的傳播: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

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二、在東亞和東南亞的傳播: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

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東南亞方向:

1.向斯里蘭卡的傳播,約在公元前3世紀的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曾派他的兒子摩哂陀去斯里蘭卡傳授上座部佛教。

公元前1世紀,斯里蘭卡出現了兩個佛教派別:大寺派和無畏山寺派。3世紀上半葉大乘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在無畏山寺派中又分出了南寺派。

5世紀初,覺音用巴利語對南傳三藏進行了整理和註釋,確立了上座部教義的完整體系。大寺派被認為是南傳佛教的正統派。

2.緬甸、柬埔寨、寮國等國的佛教都承受斯里蘭卡大寺派的法統。12世紀以後,由於外族和殖民主義者的侵入,斯里蘭卡佛教曾兩度受到破壞,後再由緬甸和泰國重新傳入。

上座部佛教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約在4~5世紀。11世紀中葉,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建立緬甸最早的統一封建王朝,曾奉大寺派佛教為國教。以後歷代王朝都保護佛教,建立了大量雄偉華麗的佛塔,如18世紀所建仰光大金塔等。

3.泰國:佛教由斯里蘭卡傳入泰國約在12世紀左右。

13世紀,泰國素可泰王朝宣佈奉佛教為國教。18世紀曼谷王朝諸王都篤信佛教。19世紀中葉以後,拉瑪四世對佛教進行改革,形成新舊兩派,綿延至今。

1919~2023年刊行了全部三藏註釋及藏外典籍。泰國目前是東南亞佛教興盛的國家,被稱為「僧侶之國」。

4.扶南:5~6世紀時,佛教傳入扶南(早期柬埔寨),當時大小乘兼傳。

6世紀扶南改稱為真臘,宗教信仰為大小乘佛教和印度教同時存在,這明顯地反映在宗教儀式和9~12世紀吳哥城的許多宮殿建築上。14世紀中葉後,柬埔寨淪為泰國的屬國上座部佛教隨之傳入。以後,寮國又從柬埔寨傳入上座部佛教。

5.印度尼西亞:從5世紀起,佛教開始傳入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巴釐等地。

據中國高僧義淨的記述,7世紀中葉印度尼西亞諸島小乘佛教盛行,以後諸王朝都信仰大乘佛教與印度教;至15世紀伊斯蘭教開始盛行。

6.越南:大約在2世紀末,佛教從中國傳入越南。在4~5世紀時獲得廣泛傳播。10~14世紀,越南佛教進入興盛時期。泰國和緬甸佛教對越南佛教也產生影響。

目前佛教已傳播到世界各大洲。但主要仍集中在東亞和東南亞一帶,這個地區的佛教信徒人數遠遠超過其他宗教信徒。

4樓:王東嶽留聲機

為什麼佛教文化在中國廣為傳播在發源地的印度卻早已衰敗?值得了解

佛經上的恆河有多大

5樓:匿名使用者

佛經中常說的恆河是真實存在的,是印度北部的大河,全長2700千米,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千米,其中在印度境內長2071千米,流域面積95萬平方千米。

因為恆河裡的沙特別的微細,如果以一粒沙為單位的話,恆河中沙的總數量是非常龐大的,所以佛經常用「恆河沙」來表示數量極大。

6樓:小老鼠上燈臺

金剛經說三千大千世界。

佛教中是如何劃分等級的?

7樓:愛了你五年

擴充套件資料

1.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雲南傣族等地區的上座部佛教)。 漢傳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劃分的佛教派別,流傳於中國,為北傳佛教中的一支,主要以大乘佛教為主。

2.自藏傳佛教出現後,南傳、北傳佛教兩支的劃分漸漸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劃分法。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而漢傳佛教還包含了小乘佛教的宗派。

參考資料:佛教

8樓:因緣法

佛教中的等級,與世俗社會的等級完全不同的。它是以修行所達到的層次來劃分的。它的標準是以內心的煩惱的清淨程度、菩提心的發心程度(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福報積累的多少程度、智慧證悟的程度來劃分的。

又因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因此分類和標準也是不同的。

小乘佛教共有四個果位,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須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證得的第一個果位。小乘佛教認為,一個凡夫要修成阿羅漢果,前後要經歷四個位次,也就是四個果位。

換句話說,就是斷一分煩惱,證一分真理。

第一果為須陀洹,意為預流果,意思是凡夫通過修行斷盡「見惑」,開始見到佛道,進入聖道之法流。證得須陀洹果以後,永遠不會墮入三惡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只會在須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羅道和人道)之間輪迴。

第二果為斯陀含,意為一來,謂凡夫在斷見惑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斷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沒有斷盡,因此還需要在人間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來。

第三果為阿那含,意為不還,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後三品,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故名不還。

第四果為阿羅漢,意為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見惑和思惑,究竟無餘,得不生之聖果,受人天供養。

以上四個果位中,前三果稱「阿羅漢向」,指尚在修行階段,而趨向於阿羅漢果的聖者;也就是說前三果的聖人煩惱尚未斷盡,尚需繼續修行。唯有阿羅漢斷除三界見思二惑,無需再修,無需再學,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但是大乘佛教卻不這樣認為,認為阿羅漢遠未達到佛教的終極,視阿羅漢為「自了漢」。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薩,然後才是羅漢。

9樓:心語無塵

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開悟之後有羅漢、菩薩、佛之分。

聖嚴法師開示:從本質上說,佛教是主張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權利,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在修行的層次上說,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由於所持戒律的高下等次的不同,佛徒便有男女的九種等級,那就是:

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

受了三皈五戒(十善)的在家男女,稱為近事;受持八戒或住於寺院的在家男女,稱為近住;受了十戒的出家男女,稱為沙彌及沙彌尼;受了具足(全部)大戒的出家男女,稱為比丘及比丘尼;式叉摩尼是由沙彌尼至比丘尼之間的必經階段,為時兩年,目的是在察驗女子的曾否懷孕,以及能否習慣於出家的生活而設。

10樓:阿彌陀佛正法

阿彌陀佛不要把世俗的看法去看佛教。佛教沒有等級劃分,但根據修行的狀態和境界有不同。

出家:比丘、比丘尼、在家:優婆塞、優婆夷

佛教果位: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菩薩,佛。

法界:十法界(六道和四聖法界),一真法界,常寂光。

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

另外圓教把修行的境界詳細說了52個,如下圖

11樓:匿名使用者

佛、菩薩、(阿)羅漢的根本區別:

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菩薩:自覺、覺他

(阿羅漢):自覺;

也就是說,三者之中佛的境界最高,已功德圓滿;菩薩次之,羅漢最低。

具體解說如下(來自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羅漢果。修持佛法的人達到了脫生死,即不再生死輪迴就叫阿羅漢。我國漢族地區佛寺常塑有十八羅漢像,其實本應是十六羅漢。

據佛經上說,佛陀曾囑咐他的十六位**不入涅盤,住世濟人。西元二世紀師子國(今與斯里蘭卡)慶友尊者作的《法住記》記載了十六位羅漢的姓名,這本書由我國玄奘法師譯出。後代畫家畫像時不知為什麼卻畫成了十八羅漢,據推測可能是把慶友與玄奘也畫了進去,但在標姓名時,雖把慶友標為第十七位住世羅漢,卻重覆地把第一位羅漢的名字標在第十八位羅漢上。

宋代即有人指出這一錯誤,然而十八羅漢卻已經在我國廣泛流傳開了。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讀朵)的簡譯音。菩提意思為覺悟,薩埵意譯為有

情意的生物或眾生。大乘佛教認為,以阿羅漢果為修行的目標還不夠,應修持佛果,即達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前,應先作菩薩,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眾生,度眾生到極樂彼岸。

佛經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國漢族地區影響較大的菩薩,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和彌勒菩薩。

佛,是佛陀的簡稱,梵文的意譯。意思為覺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覺有三個意思:

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據稱,阿羅漢辟支佛(佛教的另一出世果位)缺後二項,菩薩缺後一項,只有佛才三項俱全。小乘佛教所說的佛一般是指釋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

大乘佛教認為,三界十方,到處有佛,其數如恆河之沙。過去有七佛、燃燈佛,未來有彌勒佛,東方有阿(音同觸ㄔㄨˋ)佛、藥師佛,西方有阿彌陀佛。從佛身上說,還有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

佛教中共有多少位佛?

12樓:小圳軍

佛是有無數個的,因為大乘佛教中的佛名就多到數不清,有一句比喻叫做「數如恆河沙」,也就是說猶如恆河裡沙子的數量,單單一部《佛說佛名經》就幾乎上萬。

但是就漢傳佛教萊說,被認知最為廣泛的有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報身佛盧舍那佛,化身佛釋迦牟尼佛。還有藥師佛、阿彌陀佛,彌勒佛等。

菩薩有很多,比如:圓覺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大勢至菩薩、寶積菩薩、金剛眷菩薩、金剛索菩薩、龍樹菩薩、寂天菩薩等。

羅漢也有很多,最有名的是:阿難尊者、摩訶迦葉尊者、優波離尊者、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羅侯羅尊者、周利盤陀伽、難陀、阿若憍陳如、摩訶迦旃延等等。

拓展資料: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

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佛姓新稱喬達摩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為什麼佛教在唐代廣泛傳播,佛教為什麼在唐朝盛行

唐朝是一個開放 自由 進取 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時代。武則天在他在位的時候,全國大規模修建各種佛教聖地的寺廟。大規模推崇佛教在民間的傳播,也就是在這位女皇帝在位時期,佛教進一步的推廣。因為宗教作為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必要前提,它的作用就是提供給更多的人精神動力,推崇宗教對於統治階級來說是絕對有...

佛經上的恆河有多大,佛教講的恆河沙是什麼意思?

佛經中常說的恆河是真實存在的,是印度北部的大河,全長2700千米,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千米,其中在印度境內長2071千米,流域面積95萬平方千米。因為恆河裡的沙特別的微細,如果以一粒沙為單位的話,恆河中沙的總數量是非常龐大的,所以佛經常用 恆河沙 來表示數量極大。金剛經說三千大千世界。佛教徒中擁有恆...

佛教為什麼在中國傳迅速播,佛教為什麼能在我國得以迅速傳播?

佛法是佛主對九法界圓滿的教育,佛所講的是認識自己和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人的生活不一不異,對人的生活有很大幫助,自然就有深遠的影響和廣泛的傳播。中國的傳統的信仰主要是道教,讀過 道 德 經與佛教中的 金剛經 的人會發現,教理有相同之處。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因為任何與佛教結緣的人都不斷的在增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