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科舉考試,為什麼放棄狀元也要做「探花郎」

2022-01-22 20:23:12 字數 3832 閱讀 7273

1樓:小周高等教育**答疑

古代科舉考試很少有人放棄狀元郎做探花郎,畢竟狀元是第一名,探花是第三名。但是從坊間的傳聞來說,他們都認為探花郎是樣貌出眾外表英俊的人,探花郎的名氣肯定高於狀元郎,不排除有一些狀元為了名氣就自己做探花郎了。

歷史上的科舉制也是不斷優化的,科舉制在歷朝歷代的更迭中才逐漸走向完善。探花一詞最早出現在唐朝,但當時並不是指代考試的第3名,只是一種戲稱。唐代考取功名後,有隆重的慶賀晚宴,晚宴開始之初便是在杏花園舉行的探花宴。

事先要選取最年輕且樣貌出眾的人作為探花,他們的任務就是遊園並採摘鮮花。利用採摘的鮮花迎接狀元郎。而到了宋朝的時候,科舉只變成了每三年一次的考試製度,一直從州試省試,還有殿試,殿試最後的成績就分為三甲,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狀元,榜眼,探花。

此時,探花郎才是真正的第3名,而受唐朝的影響,坊間都認為探花郎的樣貌比狀元郎出眾,所以認為他的名氣高於狀元郎。

另外,古代的科舉考試,不像現在的高考公正廉明。因為文科的閱卷差異還是很大的,也會受考生的字跡所影響。皇帝閱卷的時候確定最後三人的層次並非只是考慮考生的文采了。

歷史上很多有文采的人,但是卻沒有當上了狀元。

皇帝要確認第一名不單單是看成績,這一二三之順序在今後進入朝廷當中的職位又各不相同,並且皇帝要從你的身世,性格,品行等方面來綜合考慮。

2樓:匿名使用者

相比於狀元,探花一般都是顏值最高的,所以他們也更有機會攀上一些皇室中人,娶他們的女兒,當個駙馬多好。所以,經常出現放棄狀元也要做「探花郎」的現象。

3樓:小林是吧

探花郎、狀元郎都是民間的稱謂,考上進士一甲前三都是進士及地。一般來說名詞都是皇帝親自定下的。探花有一個很重要的職責就是在皇帝的花園中找最好看的花並將其簪在頭山以示榮耀。

因此探花郎一般都是年輕貌美的人。所以很多人更情願當探花。

4樓:星星不吃芒果

因為狀元和榜眼都是那一場考試中最有才華的人,而探花則是才華和樣貌集於一身的人,所以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如今,顏值都是王道,每一屆的探花,他們不僅能夠得到很多小姑娘的喜歡,也會讓大人物們看中,因為在古代除了研究才華以外,其實對面相也是很注重的。

5樓:sunnya莫

因那時候的探花郎相比於狀元,更容易被那些達官貴人所看上成為他們的東床快婿,因此為了走進更高層的視野,就算放棄狀元也要做「探花郎」。

6樓:無名小櫻子

探花其實是指是指科舉考試當中,進士及第之後的第3名。可事實上最開始,探花郎這個稱呼卻並非是第3名的美稱,相反他是英俊和美貌的代名詞。

7樓:晗兮汐

「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舉經已出現。當時中進士者會園遊慶祝,稱「探花宴」。以進士中的年少貌美者為「探花使」,到各名園採摘鮮花,迎接狀元。可能是為了虛名吧。

8樓:笑依舊是笑

唐代進士及第後有隆重的慶賀晚宴。晚宴開始之初便是在杏花園舉行探花宴。探花宴的內容同其名字,事先選擇同榜進士中最年輕且樣貌出眾的兩人為探花使。

探花郎須才貌兼備,在民間中相當於現在的超級偶像。

9樓:談了個假的戀愛

因為那時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探花郎一般都要是公認的帥哥,不單單要有文采,你還得有顏值。所以探花郎都會得到皇帝和大臣的特別關注,甚至成為一些大臣們的東床快婿。

10樓:檸檬玖柒

探花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三名的名稱,也是因為他覺得探花郎是對一個人才識和容貌的一種肯定吧。。

11樓:雪落

探花有一個很重要的職責就是在皇帝的花園中找最好看的花並將其簪在頭山以示榮耀

12樓:懷念那一抹嬌羞

是因為考進士裡,最年少者二人為探花,使賦詩,世謂之探花郎。人人都想做最年輕的進士

古人科舉考試排名

13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排名情況從大到小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

具體說,古代「高考」成績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稱「三鼎甲」,都賜「進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據官場需要),都賜「進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賜「同進士出身」。

1、古代科舉考試的考場

考棚是古代科舉考試的考場,上圖考棚就是童試的考場。在古代,科舉考試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歷史研究專家解釋,童試是最低階別的考試,相當於現在的中考。

經過童試選拔後,才能參加鄉試,鄉試就相當於現在的高考了。

科舉考試是考生每人一個單間叫「號房」,裡面監考很嚴,考生進入考棚時,要進行嚴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夾帶」。當考生進入考棚後,就要鎖門。考生們參加考試期間,「吃喝拉撒睡」皆在「號房」內,直到考試結束。

圖為古代考場。

2、考試時間為3天

在古代,考試時間也是固定的,但並不限於一次考試,有的朝代有春考、夏考之分,最後決出狀元的「殿試」,一般安排在三月裡的春天,即所謂「三月廷試」。

古代考試時間,一般也分為三天,但不是連著考,而是中間空出兩天。明、清兩朝,鄉試時間在陰曆八月份,會試在陰曆二月份,殿試在三月份。鄉、會兩試的時間定在當月的初

九、十二、十五三天。圖為一份落榜試卷上寫上了「語多未洽」的批註。

14樓:樸蝶盈琬

殿試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以上通稱進士, 會試第一名稱會元,考中通稱貢士。鄉試第一名叫解元,考中通稱舉人。

在下面就是縣裡的秀才,秀才下面就是童生

15樓:獨船白狐

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從大到小。前三者稱為三鼎甲(而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三甲,三甲指進士的三個檔次,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皆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也就是說前三者實際上也包括在進士之內)

16樓:孤城墨客

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從大到小

古人科舉考試殿試第一名叫什麼,第二名叫什麼,第三名叫什麼?

17樓:iphone27王

狀元 科舉考bai試以名列第一者為

du狀元。唐代舉人zhi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dao狀,因此稱進士回科及第的第一名為狀答元,也叫狀頭。宋代以殿試首名稱狀元。

明、清會試以後,貢士須作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

榜眼 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北宋初期,殿試錄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稱榜眼,意思是指榜中雙眼。明、清兩代專指第二名,第三名稱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探花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唐代進士曲江杏園初宴,稱「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進士二三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探採名花,探花之名始於此,宋代又稱探花郎。南宋以後,專指殿試一甲第三名。

元、明、清三代沿襲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18樓:漆雕全後昭

第一名叫狀元

第二名叫榜眼

第三名叫探花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三個級別全考第一叫「三元及第」。

19樓:弒神

進士: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舉人:鄉試,第一名「解元」,第二名「亞元」,第三名無特定稱謂。

秀才:院試,統稱「生員」

20樓:手機使用者

第一名:狀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2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古時科舉闈中越幅是什麼意思,古人科舉考試第一第二第三分別叫什麼

科舉考試用語。屬於考生答卷違式例之一。考生所答試卷,有一定格式。卷面有紅線畫出的橫直格,每頁的行數及每行的字數均有規定,如超越行 格隨意書寫者即為越幅。凡越幅者,即以違式論,試卷貼出,不予錄取,旨在防止忤逆。古代科舉考試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分別叫什麼 科舉考試殿試賜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

古代科舉考試,會試合格的被稱為什麼?

會試則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禮部舉行,取中者稱 貢士 第一名稱 會元 殿試則由皇帝親自主持,只有貢士才有資格參加,分 三甲 錄取,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 狀元 第二名稱 榜眼 第三名稱 探花 會稱 三狀甲 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 傳臚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解元 會元 狀元 即所謂 三元 童生試。...

古代科舉考試與現代考試有什麼異同點 概括幾點

科舉制度與今天的考試製度都是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但是 1 科舉制度是為了選官,而今天的考試製度是為了篩選進行進一步教育的人才。2 今天的考試製度相對較為全面 自由,科舉考試形式呆板,內容單一。古時科舉需要一層層往上考,依次為鄉試 會試與殿試,是按照成績往上考的,而 現在中考高考則按年份往上考古時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