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與「之」意思差不多的字是什麼?

2023-04-12 19:30:09 字數 5735 閱讀 1654

1樓:梓末青桐

者。表示……的人、相當於「……的」或「……的樣子(代物)」,一般放在句末。

除此之外,好像其他都不怎麼對也。

2樓:匿名使用者

之有挺多意思,有到的意思,如孟浩然之廣陵。。。還有很多意思,這裡不一一舉了,可以查到。

3樓:小慶慶學長

要了解與之字意思一樣的字,首先要了解「之」的字義。之,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讀作zhī。本義是往、到……地方去。

「之」常假借作代詞用,指人或物;又作指示代詞,相當於「此」「這」;又由代詞虛化為助詞,作用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所以,根據字義,之的近義詞分別如下:1、作為動詞的近義詞:

往、至。2、作為代詞的近義詞:這,那;這個;那個。

3、作為助詞的近義詞:的。

希望為您解決問題,歡迎您的諮詢。

4樓:匿名使用者

必須是的的意思嗎?「之」除了有的的意思外,還有「去」「取消句子獨立性」|等用法呢。

5樓:洋蔥學園

「文言文之的意思有:到,往;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指示代詞,這;活用為第一人稱,我;結構助詞,相當於「的」。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麼意思?

6樓:文以立仁

文言文中的「之」有多種詞義,如:

動詞。到……去;生出。

代詞。他、她、它;這個、那個。

助詞。表示領屬關係,相當於「的」;改變主謂結構關係,取消句子獨立性。

下面就你問到的《吳起守信》中的「之」做具體解釋。

《吳起守信》原文:

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

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而止之食:就留他吃飯。之,代詞,他,那位老朋友。

起不食待之:吳起不吃飯等待他。之,同上。

故人來,方與之食:老朋友來了,才同他一起進餐。之,同上。

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吳起不吃飯而等候著,是怕自己說了話不算數。之,用法與前面三個不同,這裡是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將「吳起不吃飯而等候著」這句話變成名詞性結構,做「恐其自食其言也」的主語。

第四個「之」字比較難理解。這裡用現代漢語做補充解釋。

「你不吃蔬菜不好。」這個句子中,「你不吃蔬菜」是個獨立的主謂句,用作「不好」的主語,顯然是個病句,必須將「你不吃蔬菜」這句話變成一件事來說才可以做主語,如,「你不吃蔬菜(的毛病)不好」。文言文用「之」來實現,表述為:

「爾之不食蔬,非善也。」

7樓:匿名使用者

①《動》到……去。《為學》:「吾欲之南海。」

②《代》指示代詞,相當於「這個」、「這」、「這種」等。《廉頗藺相如列傳》:「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③《代》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它」、「它們」、「他們」等。《論積貯疏》:「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鄭伯克段於鄢》:「愛共叔段,欲立之。」

④《代》指代說話者本人或聽話者的對方。《捕蛇者說》:「君將哀而生之乎?」

⑤《代》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您」。《漢書?蒯通傳》:「竊閔公之將死,故吊之。」

⑥《助》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修飾、領屬的關係,相當於「的」。《邵公諫厲王弭謗》:「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⑦《助》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一般不必譯出。《師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⑧《助》定語後置的標誌。《勸學》:「蚓無爪牙之利。」

⑨《助》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作「得」。《捕蛇者說》:「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⑩《助》用賓語前置的標誌。《師說》:「句讀之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時間的副詞後,補足音節,沒有實義。《赤壁之戰》:「頃之,煙炎張天。」

⑿《助》用在「前」、「後」、「內」、「外」等詞語和它們的修飾語之間,表示對方位、時間、範圍等的限制。《教戰守策》:「數十年之後,甲兵頓弊。」

8樓:松間濁酒邀明月

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①

食。故人曰:「諾,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②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③

食。起之④

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吳起守信的故事節選自明代宋濂的《龍門子凝道記》,翻譯如下:

從前吳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飯。老友說:「好,到時再回來吃飯。

」吳起說:「(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飯。」老友到了夜晚還沒有來,吳起不吃飯而等候他。

第二天早晨,(吳起)讓人去找老友,老友來了,才同他一起吃飯。吳起不吃飯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說了話不算數啊。

他堅守信用到如此程度,這是能使軍隊信服的緣由吧!要使軍隊信服,(作為將領)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全文共出現了4個「之」,第①、②處的「之」都是代詞,代指「故人」,也就是吳起的老朋友。第④個「之」是連詞,這裡是而的意思,「起之不食以俟者」整句翻譯就是「吳起不吃飯

等候老友的原因是」。

9樓:平常心新號

之 zhī

〈書〉往:由京~滬丨君將何~?

之zhī〈書〉代詞。

①代替人或事物(限於做賓語):求~不得丨取~不盡丨操~過急丨言~成理丨取而代~丨有過~無不及丨反其道而行~。

②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丨不覺手之舞~,足之蹈~。

③這;那:~二蟲丨~子於釣。

◆ 之zhī

〈書〉助詞。

①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片語。a)表示領屬關係:赤子~心丨鐘鼓~聲丨以子~矛,攻子~盾。

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係:光榮~家丨無價~寶丨緩兵~計丨千里~外丨意料~中丨十分~九。

②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大丨戰鬥~烈丨大道~行也,天下為公丨如因勢利導,則如水~就下,極為自然。

10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如下:

1、施行、進展。例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

2、出,生出,滋長。例如:

枝莖益大,有所之。——說文》

譯文:枝莖逐漸生長壯大,有所增高。

3、去,到,前往。例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譯文:我準備到南海去,你覺得怎麼樣?

4、指示人或事物,相當於「這個」「那個」。例如:

虎因喜,計之曰。(之:這,指上文所說驢生了氣只能踢的情況。)—唐·柳宗元。

譯文:老虎因此而欣喜,盤算此事。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稱,相當於他、她、它、他們。例如:

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譯文:鄭國的一個叫弦高的商人正要去周朝的管轄地做買賣,半路上遇到了他們(秦國的部隊)。

6、指示代詞,相當於「其」、「他的」、「其他的」。例如:

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武王伐紂平話》

譯文:紂王命令推上法場,斬了他的老母親。

7、用於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沒有實際意義。例如:

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譯文:我看見軍隊出城,卻看不到軍隊回來。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麼意思?

11樓:有洞

代詞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她)、他們」,極少數情況也作第一人稱「我(我們)」;

如: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論語》

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物主代詞「它(它們)」,或「一件事,幾件事,這(那)件事」;

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

③指示代詞,表近指「這,此,這些,那,那些」;

如: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助詞(1)結構助詞:

①「的」,用於定語與中心語之間,表示人與物體或周圍環境的關係(鄰屬關係),構成名詞性偏正結構;

如: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②無義,用於主語與謂語之間,表示取消句子獨立性,使原來的主謂結構成為名詞性偏正結構;

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無義,用於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表示定語後置的標誌,構成倒裝句;

如:蚓無爪牙之力,筋骨之強。《勸學》

④無義,用於倒置的謂語動詞與賓語之間,表示賓語前置的標誌,構成倒裝句;

如: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⑤可譯為「得」,用於謂語動詞與補語(一般為動詞、形容詞或副詞)之間,表示修飾關係;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2)音節助詞:

①無義,用於動詞後,表示聲音的延長,音節的補充;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②無義,用於時間詞後,表示時間的延長,舒緩語氣;

如: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動詞①到,往,走到,乘到。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2樓:匿名使用者

(1)動詞。

到……去。如: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

(2)代詞。

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於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②指示代詞,譯為「這,此」。 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3)助詞。

①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六國論》)

②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放在倒置的動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前置的標誌。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④ 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⑤ 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13樓:匿名使用者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版(他們權)、「它」(它們)。

2、活用為第一人稱。

。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說》

3、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二、用作助詞: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2、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

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3、定語後置的標誌,不譯。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4、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5、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動詞,譯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刊字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謂」字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刊,本義是砍 削。刊,削也。廣雅 引申為 刻 古代凡記錄重要的東西,大多刻在石頭 木頭或其它載體上,也包括後來的刻板印書,都稱為刊。今天的刊物 發刊 刊行等,都是古意。由於刊有 削 的意思,所以古代也用來表示刪除 刪改,如 刊正 勘正 刊誤 勘誤 謂 字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道 說的意思。謂 w i ...

如在古文中的是什麼意思,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1.依照順從 願。意。法炮製。2.像,相似,同什麼一樣 此。是。同。故。初。遊人 織。3.比得上,及 百聞不 一見。自嘆弗 4.到,往 廁。5.假若,假設 果。若。假 6.奈,怎麼 何。不能正其身,正人何?7.與,和 公 大夫入 8.或者 方六七十,五六十 9.用在形容詞後,表示動作或事物的狀態 突...

古文中 譽 的意思,譽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1.同 豫 歡樂。2.稱讚,讚美。3.通 舉 推薦。4.榮譽,美名。5.通 與 同類。譽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1.稱頌,讚美。韓非子 人有鬻矛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2.聲譽,美名。史記 文侯由此得譽於諸侯。3.通 豫 歡樂,高興。呂氏春秋 人主存,則名章榮,下服聽,天下譽。譽字是什麼意思 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