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范仲淹的憂樂觀
1樓:職場導師趙叔
范仲淹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乙個新的標杆,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蹟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自幼失去雙親,家庭環境困難,但依然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不管生活有多苦,自己不能放棄,這就是范仲淹的憂樂觀。
2樓:紫冰雨的季節
范仲淹的憂樂觀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對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思 想的繼承和發展;他不受個人榮辱、悲喜的侷限,用具體的行動體現憂國憂民的情懷,是難能可貴的。他的這種憂樂觀與當前社會提倡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強調以天下為已任,以利為宗旨,值得提倡和發揚。
簡介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屢遭貶斥。
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措施。慶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任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知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3樓:劉貴鵬
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最純正的中華君子對家國天下和自己之間關係的理解。就像孟子說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一樣。這種精神是有深刻的科學道理的。
最簡單的道理就是牛頓說的,你給其他東西乙個力,它肯定給你相同的乙個力,就像你用自己的拳頭砸牆,你的手會疼是一樣的。那麼你心中想著全天下,那麼全天下的福報都是你的,這就把你的心量和力量都擴大了,相反,你只想著自己,你的心越縮越小,最後困死了自己。這種智慧只有追求精神的東方人掌握了,所以不管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都說讓我們先人後己,你也可以看到,那些在歷史上做出豐功偉績的人,最終自己也名留青史,這就是最好的例證,對天下人和自己,范仲淹的這句話都是最好的教育,警告和激勵,看你有沒有智慧瞭解這裡面的道理。
所以好好學習中國文化吧。想想為什麼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希臘這些文明都沒了,只有中國還在,這就是中國老祖宗的智慧。
范仲淹「先憂後樂」
4樓:我的士多啤梨你的美
宋朝的時候,有個品德十分高尚的政治家叫范仲淹。他從小心懷大志,希望將來能做治國安民的宰相,為國家出力;或者做乙個醫生,為百姓治病救命。他對人說:
只要是能造福百姓,有益於國家的事,我就願意做。」後來,范仲淹做了官,還真當了一段時間的宰相。他為官清正廉潔,很。
受好評。有一年,他到泰州做管鹽倉的小官,見海水氾濫上岸,百姓受難,就提議修海堤,還親自參加運土、夯土。不料母親去世,他按規定回家服喪。
可身在家中,心在海堤,他不斷寫信去幫助出主意。海堤修成了,當地人們感激他,把堤叫范公堤。
幾年以後,范仲淹進京城做官。他看到不對的事就批評,還主持改革,結果得罪了人,好幾次被貶職排擠出京。可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不管在什麼職位上都做出了成績。
他在一生中用自己的財產辦了許多義莊、義田、義宅,救濟窮人,還辦了一燃察啟些不收錢的學校,讓沒錢的'窮人子弟上學,可他皮如自己的孩子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有人不明白他為什麼這樣,他寫了一篇叫《岳陽樓記》的文章,作了,表示自己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就是說,乙個愛國愛民的人,要甘心情願比別人先沒殲吃苦,比別人後享樂。范仲淹的「先憂後樂」思想,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文言文《沈沌子多憂》的翻譯
原文 沈屯子偕友入市,聞談者言 楊文廣圍困柳州城中,內乏糧餉,外阻援兵。蹙然誦嘆不已。友曳之歸。日夜念不置,曰 文廣圍困至此,何由得解?從此悒悒成疾。家人勸之徘徊郊外,以紓其意。又忽見道上有負竹入市者,則又唸曰 竹末甚銳,衢上行人必有受戕者。歸而益憂。夫世之多憂者類此也。譯文 沈屯子與朋友一塊來到集...
文言文「蔡邕善樂知」的翻譯,讀了這篇文言文,你對蔡邕有了怎樣的認識。
吳地 今江抄浙一帶 有個人燒梧桐木襲做飯,蔡邕聽到火燒木材發出的巨大聲響,知道這是一塊好木材,因此討來做成一把琴,果然聲音很好聽,但是木頭的尾部依然被燒焦了,所以當時人們叫它焦尾琴 起初,蔡邕住在陳留,他有個鄰居準備了酒菜請他來赴宴,他去的時候鄰居已經喝得興起了。坐上有個客人在屏風後面彈琴,蔡邕到了...
學文言文的苦與樂
文言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它既有苦也有樂。學習文言文需要付出不小的努力。一方面,古代漢語的語法 詞語 用法等方面與現代漢語相比有很大不同,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逐一學習。另一方面,許多文言文作品內容深奧 詞句精妙,需要仔細品味和反覆琢磨才譁雹檔能領悟其內涵。這些肆祥都需要學生們持之以恆地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