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齊國的鮑叔牙的姓氏什麼?為什麼還叫鮑叔

2021-05-05 03:39:52 字數 6682 閱讀 8254

1樓:匿名使用者

鮑叔牙 鮑叔牙(?-前644)

春秋時齊國政治家,潁上(今屬安徽)人。(晉張處度《列子·力命》注:「管仲、鮑叔牙並潁上人」)。亦稱「鮑叔」、「鮑子」。以善於知人著稱。

鮑叔牙少年時與管仲友善,相互十分了解。齊襄公時,叔牙輔佐公子小白。後因襄公為政無道,叔牙知齊國將亂,即隨公子小白逃奔莒國;管仲則隨公子糾逃奔到魯國。

襄公被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任命叔牙為相,叔牙辭謝,保舉管仲。他說:

「您要治理齊國,我與高傒可勝任;若想稱霸諸侯,非管仲不可。」他勸小白別計一箭之仇,請回管仲,委以重任。齊桓公採納了他的建議。

後來齊國經管仲的改革,日漸富強,稱霸諸侯。管仲相齊時,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國政。管仲下世後,鮑叔牙繼管仲為相,週年而歿。

管仲曾言:「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牙遂以能知人為世人所稱道。故後世言人之相知,譽稱「管鮑」。

相傳鮑叔牙死後葬於今歷城鮑山下。

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人稱之為管鮑之交,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齊襄公在位時(公元前697—前686),荒淫無道,隨意誅殺,人人自危,紛逃國外。公子糾由管仲、召忽二人輔佐逃往魯國;公子小白則由鮑叔牙輔佐逃往莒國。公元前686年,齊國內亂,襄公被殺,國內無君。

逃往國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率兵回國爭位。兩方相遇,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的銅製衣帶鉤,小白趁勢詐死,騙過了管仲,麻痺了魯軍,兼程直入臨淄,賴高傒等重臣的擁戴,得立為國君,是為齊桓公。這時,魯莊公方率魯軍護送公子糾行至乾時(今臨淄區西境)地方,齊桓公親自率軍迎戰,大敗魯軍,並盡奪魯國汶陽之地。

鮑叔牙深怕魯國因向齊國謝罪而殺害管仲,便暗地送信給魯國說:「管仲是齊國國君的死仇,齊國國君必要親手殺死他。」魯國新敗,只得囚送管仲回齊國。

小白做了國君,念念不忘一箭之仇,日夜想殺管仲。鮑叔牙先見桓公賀喜說:「管仲天下奇才,齊國得到他,豈不可賀。

」桓公切齒道:「我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焉能用他!」叔牙正色勸說道:

「難得的是臣下忠於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豈射鉤可比呢?」桓公點點頭說:「好吧,我暫且聽你的話,先不殺他」。

一日,齊桓公欲拜叔牙為相,鮑叔牙誠懇地辭謝說:「主公如果只想管理好齊國,有高傒和我就夠了。如想建樹王霸天下的不世功業,那非用管仲不可!

」桓公沉吟說:「那我得先試探一下他的學問再說。」叔牙搖搖頭,進言說:

「非常的人,必須以非常的禮節相待才行,天下的人知道主公尊賢禮士,不計私怨,會有更多的人來齊國效忠盡智!」齊桓公恍然大喜,即命人擇定吉日良辰,用「郊迎」的大禮,親自迎接管仲並同車進城。桓公與管仲一連談論三日三夜,句句投機,即拜管仲為相國,且尊稱為「仲父」,言聽計從,專任不疑,常囑左右:

「國家大政,先稟仲父;有所裁決,任憑仲父。」近臣易牙,豎刁想內外用事,單怕管仲。乃合詞進讒說:

「現在什麼事也由仲父發號施令,齊國人懷疑好像沒有君王了。」桓公當即叱斥道:「我和仲父比如身軀與手足,只有充分信賴仲父,我才能成為一個完好的國君!

」齊桓公聽從管仲的意見,不斷在士中選用人才。甯戚出身農牧,一經賞識,便委以國政,用為大司農。因此,很快便在他周圍聚集了象管仲、鮑叔牙、高傒、隰朋、甯戚、賓須無、東郭牙、王子成父等大批傑出人才。

桓公在管仲的謀劃下,對內政、經濟、軍事都進行了有效地改革,使齊國很快富強起來。

桓公和管仲依據中原形勢制訂了切合時宜的霸業方針--尊王攘夷。尊奉周朝王室,可以挾天子以命令諸侯;攘除夷狄侵擾,是中原各國的共同心願,可以團結諸侯,可以立德樹威。從公元前681年開始,齊桓公在這一旗幟下向外發展,取得了極大成功,雄霸中原三十多年。

公元前645年,管仲、、顯朋等人相繼死去,桓公不聽管仲遺言,又起用佞臣易牙、豎刁、開方。公元前643年,桓公病重,三人乘機作亂,自己也被斷食餓死。諸子爭位,內亂髮生,屍體停放六十七天始得收斂,齊國也由此中衰,失去了霸主地位。

河北省《河間縣誌》第718頁載:「齊桓公封鮑叔牙於河間,所以就葬在河間。」

2樓:密雲可雨

鮑叔牙姓鮑,因為他排行第三,所以叫他鮑叔,中國古代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分別叫做伯、仲、叔、季。鮑叔牙因為排行弟三,所以叫他鮑叔,其實就是鮑老三的意思。之所以他叫鮑叔牙是因為古人常常把這個排行取進名或者字裡,比如鮑家養了三個兒字,老大就叫鮑伯x,老二就叫鮑仲x,老三就叫鮑叔x,還有比如孫策是老大,字伯符,孫權是老二,字仲謀,這是把排行反映在字裡的情況。

總之,因為他是老三,所以取名鮑叔牙,也因為他是老三,所以人叫他鮑叔,並不是因為他叫鮑叔牙人們才叫他鮑叔,他更不姓鮑叔,他只姓鮑。

樓主,這些字是我一個一個敲上去的,不像樓上覆制貼上的,給我個最佳吧~

3樓:x景物

鮑叔牙(?-前644)

春秋時齊國政治家,潁上(今屬安徽)人。(晉張處度《列子·力命》注:「管仲、鮑叔牙並潁上人」)。亦稱「鮑叔」、「鮑子」。以善於知人著稱。

鮑叔牙是什麼樣的人

4樓:小杉

春秋時期的鮑叔牙是春秋時齊國政治家,穎上人。也被人稱為」鮑叔「、」鮑子「。以善於知人著稱。

相傳為夏禹後人,杞國公子敬叔之子。敬叔仕齊,采邑於鮑,故為鮑氏。要不是鮑叔牙舉薦管仲為齊國相,齊桓公可能也成就不了自己的霸業,鮑叔牙可謂獨具慧眼。

鮑叔牙對歷史的貢獻或許不如管仲,他在齊國的名聲也在管仲之下,但是鮑叔牙沒有因此而嫉妒管仲,一直都以大局為重心繫社稷百姓,在背後默默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

貴有自知之明,知人善任。管鮑二人,一起經商一起從軍,最後走上了仕途,雖說各為其主,關係卻沒有因此而疏遠,管仲輔佐公子糾,而鮑叔牙則輔佐公子小白,公子糾與公子小白既是手足又是政敵,在一定意義上管仲和鮑叔牙也是政敵,按理說政敵間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二人並沒有因選擇的道路不通而不再有交集,相反通過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奪王位這個事件,又讓二人關係等到升溫

擴充套件資料:

歷代評價

齊國名臣管仲: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

儒家思想家孔子:「齊有鮑叔.……知賢,智也;推賢,仁也;引賢,義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

墨家思想家墨子:齊桓染於管仲、鮑叔,晉文染於舅犯、高偃,楚莊染於孫叔、沈尹,吳闔閭染於伍員、文義,越句踐染於范蠡、大夫種。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

西晉文學家夏侯湛:鮑子愔愔,式昭德音,綢繆敬叔,二人同心,厥芳猶蘭,其堅如金,遙遙景跡,君子攸欽。

西晉詩人陶淵明:知人未易,相知實難。談美初交,利乘歲寒。管生稱心,鮑叔必安。奇情雙亮,令名俱完。

唐朝詩人李白:鮑生薦夷吾,一舉置齊相。斯人無良朋,豈有青雲望。臨財不苟取,推分固辭讓。後人稱其賢,英風邈難尚。

唐朝詩人杜甫: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唐朝詩人高適:丈夫結交須結貧,貧者結交交始親。世人不解結交者,唯重**不重人。**雖多有盡時,結交一成無竭期。君不見管仲與鮑叔,至今留名名不移。

唐朝詩人元稹:榮辱身沉影與身,世情誰是舊雷陳。唯應鮑叔猶憐我,自保曾參不殺人。

北宋文學家周敦頤:言理不可求,吾將訊蒼蒼。草木被春華,隨風散芳香。

才高未為福,名大或不祥。煌煌太史公,逸氣橫八方。瑞麟出非時,巷伯終見戕。

晏嬰不可作,鮑叔遙相望。發憤著春秋,掩奪日月光。文章誠可傳,毀辱庸何傷。

北宋政治家司馬光:昔鮑叔之於管仲,子皮之於子產,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賢而下之,授以國政;孔子美之。

北宋史學家曾鞏:雲中一點鮑山青,東望能令兩眼明。若道人心是矛朝,山前哪得叔牙城。

南宋思想家葉適:鮑叔,管仲友也,鮑卑而管貴,美在叔也。

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夷吾負大器,鮑子早相知。初釋堂阜縛,便為齊國基。鋪張政就日,羽翼霸成時。一舉三賢萃,桓公大可奇。

5樓:喜腦弓子

鮑叔牙是個有頭腦,擅於瞭解別人,和別人交往的人。

6樓:匿名使用者

鮑叔牙是個有頭腦,擅於瞭解別人,和別人交往的人。

青年時與管仲交,知管仲賢。鮑叔牙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 鮑叔牙糾,射小白中鉤,及小白立,為桓公,鮑叔牙遂進管仲,相桓公九合諸侯,而成霸業管仲嘗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故後世言人之相知,必稱管鮑。管仲、鮑叔牙多年友善,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終如一地禮讓、尊重、信任。

7樓:匿名使用者

鮑叔牙(約前723或前716~公元前644年) 姒姓,鮑氏,亦稱「鮑叔」、「鮑子」,是鮑敬叔的兒子。漢族,潁上(今屬安徽)人,春秋時代齊國大夫,管仲的好朋友。早期管仲貧困,鮑叔牙時常接濟他。

後來管仲侍奉齊襄公的兒子公子糾,鮑叔牙侍奉公子糾的弟弟公子小白。齊國內亂,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莒,小白返國繼承君位之後,公子糾被殺,管仲被囚車運送回國。鮑叔牙推薦管仲當上了宰相,被時人譽為「管鮑之交」、「鮑子遺風」。

鮑叔牙自青年時即與管仲交,知管仲賢。鮑叔牙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射小白中鉤,及小白立,為桓公,鮑叔牙遂進管仲,相桓公九合諸侯,而成霸業管仲嘗說:「生我的是父母,真心待我的是鮑叔牙。

」故後世言人之相知,必稱管鮑。管仲、鮑叔牙多年友善,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終如一地禮讓、尊重、信任。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成語「鮑子遺風」、「管鮑之交」,便是源於他們二人的友誼故事。

齊襄公在位時(公元前697—前688),荒淫無道,隨意誅殺,人人自危,紛逃國外。公子糾由管仲、召忽二人輔佐逃往魯國;公子小白則由鮑叔牙輔佐逃往莒國。公元前686年,齊國內亂,襄公被殺,國內無君。

逃往國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率兵回國爭位。兩方相遇,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的銅製衣帶鉤,小白趁勢詐死,騙過了管仲,麻痺了魯軍,兼程直入臨淄,賴高傒等重臣的擁戴,得立為國君,是為齊桓公。這時,魯莊公方率魯軍護送公子糾行至乾時(今臨淄區西境)地方,齊桓公親自率軍迎戰,大敗魯軍,並盡奪魯國汶陽之地。

鮑叔牙深怕魯國因向齊國謝罪而殺害管仲,便暗地送信給魯國說:「管仲是齊國國君的死仇,齊國國君必要 親手殺死他。」魯國新敗,只得囚送管仲回齊國。

小白做了國君,念念不忘一箭之仇,日夜想殺管仲。鮑叔牙先去見桓公賀喜說:「管仲天下奇才,齊國得到他,豈不可賀。

」桓公切齒道:「我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焉能用他!」叔牙正色勸說道:

「難得的是臣下忠於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豈射鉤可比呢?」桓公點點頭說:「好吧,我暫且聽你的話,先不殺他」。

一日,齊桓公欲拜叔牙為相,鮑叔牙誠懇地辭謝說:「主公如果只想管理好齊國,有高傒和我就夠了。如想建樹王霸天下的不世功業,那非用管仲不可!

」桓公沉吟說:「那我得先試探一下他的學問再說。」叔牙搖搖頭,進言說:

「非常的人,必須以非常的禮節相待才行,天下的人知道主公尊賢禮士,不計私怨,會有更多的人來齊國效忠盡智!」齊桓公恍然大喜,即命人擇定吉日良辰,用「郊迎」的大禮,親自迎接管仲並同車進城。桓公與管仲一連談論三日三夜,句句投機,即拜管仲為相國,且尊稱為「仲父」,言聽計從,專任不疑,常囑左右:

「國家大政,先稟仲父;有所裁決,任憑仲父。」近臣易牙,豎刁想內外用事,單怕管仲。桓公在管仲的謀劃下,對內政、經濟、軍事都進行了有效地改革,使齊國很快富強起來。

桓公和管仲依據中原形勢制訂了切合時宜的霸業方針--尊王攘夷。尊奉周朝王室,可以挾天子以命令諸侯;攘除夷狄侵擾,是中原各國的共同心願,可以團結諸侯,可以立德樹威。從公元前681年開始,齊桓公在這一旗幟下向外發展,取得了極大成功,雄霸中原三十多年。

公元前645年,管仲、顯朋等人相繼死去,桓公不聽管仲遺言,又起用佞臣易牙、豎刁、開方。公元前643年,桓公病重,三人乘機作亂,自己也被斷食餓死。諸子爭位,內亂髮生,屍體停放六十七天始得收斂,齊國也由此中衰,失去了霸主地位。

管仲也曾從軍出征,在戰場上多次臨陣脫逃。有人便諷刺管仲膽怯,鮑叔牙則極力為其辯解,說這是因為管仲家有老母,需要他孝養侍奉,故不能輕生。後來,鮑叔牙和管仲都棄商從政,在齊國做了大夫。

當時正是齊僖公在位,齊僖公有三個兒子。長子名諸兒,被立為太子;次子名糾,任命大夫召忽、管仲為其師傅;三子名小白,而命鮑叔牙為其師傅。管鮑兩人都是盡心盡力地各為其主輔佐齊桓公繼位。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十二年)大臣連稱、管至父,聯合公孫無知發動政變,殺死齊襄公。公孫無知被擁立為國君。但第二年,公孫無知在出遊雍林時,被雍林的蕖丘大夫殺死,齊國陷入混亂之中。

這時,流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想回國爭當齊國國君。鮑叔牙十分著急,力勸小白快速回國,並親自為小白駕車,日夜兼程趕往齊國邊界。管仲率部剛走,公子小白就在鮑叔牙等人的護送下上路。

回到齊國後立即登位,成為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當管仲聞知此事,又帶軍隊護送公子糾返齊,但被齊國的軍隊打敗。後來,管仲也成了階下囚。

力薦管仲當宰相齊桓公即位之後,**行賞,準備任命鮑叔牙當齊國宰相。豈知鮑叔牙卻偏偏提出:「我雖然對您是忠心耿耿的,但只是一個庸臣,不會有大的作為。

您要想把齊國治理好,就必須任用管仲來當宰相。」齊桓公問:「為什麼一定要用他做宰相呢?

」鮑叔牙說:「以我與管仲相比,我有五點是不如他的:寬厚仁慈,能安撫百姓,這我不如他;治理國家,能抓住根本,我不如他;忠信可結於諸侯,我不如他;能給國家制定規範和禮儀,我不如他;能站在軍門前指揮練武,使將士勇氣倍增,我更不如他。

管仲有了這五個強項,所以要是他當宰相的話,一定可以使齊國很快強盛起來。」 「從此,在鮑叔牙的協助下,管仲出謀劃策,在齊國順利實行了他的治國之道。」對內實行一系列整頓改革,使百姓倉廩充實,而後進行教化,讓百姓明禮儀、知榮辱。

對外,在處理周王室以及其他諸侯國的關係上,則採取了恩威並施的外交策略,力戒恃強而驕,處處表現出講信義、重禮讓、有節制的大國風度。使齊國迅速由亂轉治,由弱變強,齊桓公也成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1]

春秋時期齊國霸王,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

齊桓公。齊桓公 前643年10月7日 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 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 小白 齊桓公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3子 齊襄公弟,其母為衛國人 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齊國內亂後 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 齊桓公任管...

春秋時期是指什麼時期?春秋時期是指哪個時間段?

春秋戰國主要指東周時期。當時的春秋戰國是歷史上比較特殊的一個時期,因為當時的時代經歷了百家爭鳴 人才輩出的文學發展歷程,也經歷了諸侯並立帶來的社會大動盪和大發展。說到這個時代的特殊性,其實還有一點大家容易混淆的,那就是春秋戰國其實是兩個概念,兩者之間的分割界限較為模糊,春秋轉入戰國的時間過度地十分自...

春秋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品有什麼,春秋時期的青銅器有哪些種類?

春秋早期青銅器形制和組合與西周晚期基本相同,紋飾也沿襲西周的特點。這一階段代表器物有山東黃縣南埠出土的紀國媵器 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出土的虢國青銅器 湖北京山蘇家壠出土的曾國青銅器 山東煙臺上夼出土的紀國青銅器 山東歷城百草溝出土的魯國媵器及湖北隨縣熊家老灣出土的曾國青銅器等。春秋中期以後的青銅器以蟠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