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之字都有哪些用法那《學弈》中的通國之善弈者也

2021-05-30 07:42:22 字數 4990 閱讀 8073

1樓:

一、「之」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3363436作代詞用 「之」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之」字: 1、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馬說》) 2、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4、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二、「之」作動詞用 請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勸學》) 2、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孟浩然之廣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

(《陳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們知道「之」用作動詞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動詞「之」的後面一般會跟一個地點名詞,如例句中的「南海」、「廣陵」、「蜀州」、「壟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雖沒直接出現人名,但很明顯是承前省略了陳涉.整個句子合起來應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詞用 「之」作助詞的用法比較複雜一些,在初中階段出現的大致有以下三種: 1、「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如:

①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關雎》) 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⑤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公輸》) 2、「之」用於主謂之間,不譯.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之」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

這種用法,在初中階段並不多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陳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這種「之」多用於時間副詞後面,作用為調節音節,不譯. 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

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

(《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

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

(《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

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

(《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毛遂自薦》)

惟弈秋之為聽,為是什麼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為:賓語前置的標誌。

「惟弈秋之為聽」的意思是隻聽弈秋的教導。

出自《學弈》,全文如下: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圍棋的人。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的學習,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以為有大雁要飛來,想要拉弓箭將它射下來。

雖然他們二人一起學習下棋,但後者的棋藝不如前者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說:

不是這樣的。

擴充套件資料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全書分為《樑之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這七篇。

這段古文共有5句,有兩層意思。第一句是一層意思,指出弈秋這個人是全國擅長下棋的人。這句話為下文做了鋪墊,因為「名師出高徒」,他的學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雲。

第二層(第

二、三句)卻出現了一種很不和諧的現象: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話完全記在心裡;另一個雖然在聽,心裡卻在想著也許就有天鵝飛來,想著要拿起弓和帶絲繩的箭去把它射下來。結果雖然一同學習,後一個比前一個卻是遠遠比不上了。

孟子稱弈秋為「通國之善弈者」。所贊通國善弈,雖未明定專稱,已類似後代所稱國手,併成為象徵性名詞。後世稱某高手為「當代弈秋」者,即意味著其水平與國手相當。

弈秋是當時諸侯列國都知曉的國手,棋藝高超,《弈旦評》推崇他為國棋「鼻祖」。

由於弈秋棋術高明,當時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為師。弈秋收下了兩個學生。一個學生誠心學藝,聽先生講課從不敢怠慢,十分專心。

另一個學生大概只圖弈秋的名氣,雖拜在門下,並不下功夫。弈秋講棋時,他心不在焉,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著鴻鵠(天鵝)什麼時候才能飛來。飛來了,好張弓搭箭射兩下試試。

兩個學生同在學棋,同拜一個師,前者學有所成,後者未能領悟棋藝。學棋要專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這樣的大師,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從旁邊路過。

悠悠的笙樂,飄飄忽忽的,如從雲中撒下。弈秋一時走了神,側著身子傾心聆聽。

此時,正是棋下到決定勝負的時候,笙突然不響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請教圍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對答。不是弈秋不明圍棋奧祕,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

這兩則小故事都記載在史書上。人們把它記下來,大概是想告誡後人們,專心致志是下好圍棋的先決條件,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3樓:匿名使用者

惟弈秋之為聽的意思是:只聽弈秋的教導

4樓:荷塘月色

"惟奕秋之為

聽」中「為」作何解釋?

昨天大課間時,小王跟我討論關於「惟奕秋之為聽」中「為」的用法,因為他們年級組對這個字的用法意見發生了分歧。因為這個內容自己從來沒有上過,所以對於這個問題自己當時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理解。到辦公室後我就把這篇文章翻出來好好地讀了幾遍,覺得這句話在用法上確實比較特別。

首先這是一個倒裝句,但是倒裝以後難道應理解成如小王說的「惟聽奕秋之為」,這麼說來「為」應該如他說的理解為「行為(上課)」,可是仔細想想好象不對,但又不知道不對在**。於是我上網查閱了文言文中「為」的用法。通過查閱對這個「為「的用法有了更多的瞭解。

從總體上說,「為」作為助詞,(讀音為陽平)用法,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即可用作結構助詞又可用作語氣助詞。試分述如下:

一、用在句中,「為」是結構助詞,無義,但有前置賓語的特殊作用。

1、「何以女為見?」即「何以見汝」。意思是:為什麼要見你?

2、「惟弈秋之為聽。」即「惟聽弈秋」,意思是:只聽弈秋(講棋)。

二、用在句末,「為」是語氣助詞,既可表感嘆語氣,也可表疑問語氣。

如果用在感嘆句的句末,「為」是感嘆語氣助詞,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

所以如此看來,「為「在這裡的意思就非常清楚了。

5樓:馮潔癖

為:賓語前置的標誌。

6樓:匿名使用者

惟不認真賓利,法來利,五㓚裡z

文言文《學弈》的之字所對應的句子!

7樓:亮麗小仙女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①助詞,可譯作「的」】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①助詞,可譯作「的」】

一人雖聽之, 【④代詞,表示「事」(指弈秋的教導)】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③代詞,表示「物」(指鴻鵠,也就是天鵝)】

雖與之俱學,【②代詞,表示「人」(指前一人)】弗若之矣。【②代詞,表示「人」(還是指前一人。。。)】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ok,我們老師是這麼叫偶們的。。。

8樓:轉角愛

1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之「 意為」的「2 .其一人專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之「取消句子獨立性 (我是這麼認為的)

3.一個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 "之」代事 意為「聽弈秋的教導」

4.思援弓繳而射之 「之「代詞 代指鴻鵠 意為天鵝5.雖與之俱學 「之」代詞 意為另外一個人6弗若之矣 」之「 代詞 意為另一個人,即為」他「恩恩 應該就是這樣了 希望你接納把

9樓:我們帥的很淡定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國下圍棋最好的人。)

使弈秋誨二人弈。

(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

其一人專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其中一個人聽得很專心,只要是弈秋說的,他都聽。)一個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另一個人雖然聽弈秋講著,一心認為有天鵝將要飛過來,想象著拉開弓用箭射天鵝。)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雖然與第一個人一起學,但是不如他了。)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學弈》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事,說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決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10樓:兔尐靜

奕秋,通過之(5)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惟奕秋之(1)......

一人雖聽之(1)......思援弓繳而射之(3),雖與之(2)俱學,弗若之(2)矣......

求文言文中固字的用法,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固 1.名詞 險要的地勢.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過秦論 2.動詞 鞏固,安定.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天時不如地利 堅守,安守.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 廉頗藺相如列傳 3.形容詞 固執,頑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愚公移山 堅固.江山險固 赤壁之戰 堅決,堅持.少年固強也 促織 4 副詞 表本然,原來.至於顛...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幾種

用法 1 用作代詞,又分為幾種情況 1 可以代人 代事 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 他 他們 它 它們 做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2 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 這 通常作復指性定語。3 活用作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相當於 我 你 2 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1 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 ...

在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有幾種,「者」在文言文中有幾種用法?

初中語文教材文言文中,之 比較多,用法也較複雜,有作代詞用的,也有作助詞 動詞用的 區分起來也比較費勁。若死記硬背,耗時多而效果不佳。筆者在教學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 之 的用法的方法,與大家共享。一 之 作代詞用 之 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 之 字 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馬說...